媒体中大

【深圳商报】稳定急诊队伍 可借鉴香港经验

稿件来源:深圳商报2014-06-19第A13版 作者:彭蓓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6-19 阅读量:

【深圳商报讯】国内急诊科医生流动性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收入相对低、遭遇患者家属暴力的概率相对大,成为急诊科医生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昨日,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廖晓星教授就此在环球急诊大会上做主题演讲。

廖晓星说,全球急诊科医生遭遇暴力的风险相对较高,并不是中国特有。中国的问题在于,保护医生的法律不够完善,对伤医行为处理不够严格。

香港也曾发生急诊科医生被暴力伤害事件,但数量、比例和严重程度要比深圳低。另外,国内急诊医生需要面对的困境就是收入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偏低。

“这是我国现行医疗制度造成的。内地城市医院根据科室经济效益分配医生的收入,导致急诊科、儿科开药不多、检查不多的科室医生收入少。”而香港医生,无论在哪个科室,只要医生级别一致,收入都是同样的水平。

不仅是香港,欧美国家各科室医生之间收入的差距也没有中国内地这么大。“在美国,不同科室的医生之间也就是年薪35万和32万这样的差别。”他补充道。

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改变前,从事急诊医学的医生,需要首先认清上述两个困境。从事急诊医学的医生,一定要对这个专业有热情、有兴趣,才能在现有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作为一名已经从业20多年的急诊科医生,廖晓星教授认为,急诊科是最锻炼医生的地方,它不仅要求急诊医生有广博的知识面,会处理内外妇儿各种的疾病,还要求急诊医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诊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年的积累和培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为了吸引医生留下来工作,会对急诊科医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年轻医生在急诊科工作一段时间后,科室会培养他们往更专业的领域发展。对创伤有兴趣的医生,培养他成为创伤急救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心血管疾病有兴趣的医生,培养他成为心血管急重症医学人才等等。

“作为中山大学的教学医院,我们有这样的优势。我们的医生不仅要做临床工作,还要带教学生,做研究。”廖晓星指出,必须鼓励急诊科医生在医学研究方面下工夫,才可以不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提升医生的职业成就感。

原文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4-06/19/content_2913005.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