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同期成立。据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是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设想,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创新研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
近一年来,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有近百年学术发展历程的研究话题再次成为“热点”,主要缘于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谈及对这个新的国家战略的研究,许多学者表示: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话题。“对古代海上丝路的研究,更多在史学界,经济学、国际关系等领域基本不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则更多是经济学、国际关系、海洋安全等领域的话题,其研究的对象、目的都与原来不一样。因为21世纪海上丝路的起点、运行机制、功能,与古代海上丝路都不同。”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龚缨晏也表示,21世纪海上丝路与古代海上丝路的研究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内容。21世纪海上丝路是今天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往来联系,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多个方面。古今海上丝路交往的技术、内容也不同,古代只限于海上往来,现在除了海上往来,还有信息沟通、空中往来等全方位、立体的交往,现今海上丝路的反恐合作等内容在古代也是没有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一个新的构想,其定位、原则、路线图、空间、时间等问题都有待学术界探讨。”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表示,就合作领域看,新的海上丝路不仅有当代经贸往来,还有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在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与东盟过去已建立很多好的合作机制,如泛北部湾合作路线图等,如何利用原来的机制建立一些新的机制和平台需要进一步研究。
那么,新的海上丝路要研究什么?李向阳认为,由于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一些问题还不够明朗。学术界首先要探讨其目标,新的海上丝路究竟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与未来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什么样的关系需要厘清;其次,新的海上丝路布局要辨明,包括它的起点、终点、途经哪些区域及节点;再次,新的海上丝路与原来的自贸区、工业园区有关系,但又不同,维护海上丝路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到底该怎么样也需要探讨;此外,还要研究新的海上丝路的保障机制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
尽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但由于其路线与古代海上丝路有重叠部分,而且存在的前提也同样是文化和人员的交流,采访中,学者表示,新的海上丝路研究离不开史学界对古代海上丝路的研究,在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中,史学研究必定是其中一个方面。“新的海上丝路是利用经济合作来推动‘命运共同体’,涉及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信任等问题,所以,这个方面的研究与从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海上丝路的研究是有关系的。”李向阳说。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406/t20140606_1199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