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我的“中大故事”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4-06-10第B19版 作者:陈平原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6-10 阅读量: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出版了《老北大的故事》及《北大旧事》(与夏晓虹合编),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论述”,起了不小的作用。记得上世纪末的某一天,我到康乐园拜见吴宏聪老师,吴老语重心长地说,你要记得自己是从康乐园走出去的,将来有机会,可为中大也写一本书。说着说着,口气逐渐变了,“可以”成了“必须”。当初我是漫而应之,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不仅是古人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确实是在中大完成了基本的学术训练以及精神蜕变。

基于此,最近十几年,虽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凡中大要我做的事,都尽力而为。有的从容应对,如参加母校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有的则不堪重负,如出任中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因缘巧合,也会为中大写点文章。不过,着眼点不是“校史”,而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校园,我的青春……如此“偶一为之”,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所谓的“社会责任”。直到前些天半夜醒来,忽然想起,今年是中大建校九十周年,自己“必须”有所表示,这才有点慌张。

我在《校友与大学文化》中提及:“过去走江湖卖艺的,总喜欢说: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没钱没力的,捧个人场。不失时机地为母校‘叫声好’,这也是一种贡献。”对于我来说,为母校捐款建大楼,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至于“叫声好”,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故乐此不疲。

写专书来不及了,想来想去,只好从过去刊行的若干散文随笔集中,挑挑拣拣,凡涉及中大的均入围,也就十多万字,刚好印成一册小书。因书中各文大都曾先后进入《书生意气》(1996年)、《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年)、《茱萸集》(2001年)、《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2006年)、《大学有精神》(2009年)、《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2010年)、《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2012年)、《花开叶落中文系》(2013年),还有即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刊行的《大学小言—— 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不好意思重复收录。本想自费印行,作为礼物赠送中大及我的前后同学,可朋友们提醒,按相关规定,若是自费印刷,邮寄很困难,图书馆也不能收藏。于是,只好略为变通,说服自己,这是一本为母校生日“特供”的“自选集”。

书分三辑,第一辑从一名七七级大学生的视角,谈我如何进入大学校园,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生活,捡拾那些失落在康乐园的记忆。第二辑怀念师长,关于黄海章、董每戡、陈则光、吴宏聪等诸位先生的几篇题目显豁,需要说明的是,《“爱书成癖”乃书生本色》一文以鲁迅为主,只是兼及饶鸿竞先生;《我回母校讨诗笺》则是专门为本书撰写的。第三辑收录四篇我在中大的演说辞,与学术论文或专题演讲不同,此类“友情出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反而更须精心准备。

这回的“即兴演出”,实在仓促,各文之间缺乏呼应,且有重叠处。希望中大百年校庆时,我能奉上像样一点的礼物。若真能实现,这册小书便可算是宋元说书人口中的“得胜头回”了。

(本文为陈平原先生即将出版的《怀想中大》序言。)

◎陈平原,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