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广州日报社启动“圆梦午餐”的善举,我不期然想起了多年前广州“容光”小食店的学生早餐。
在北京,中小学生的早餐,多是馒头、油条和豆浆。早上,街头路边,处处停放着摆卖“三件宝”的三轮车,这成为京华的一道街景。广州普通人的早点,则多式多样。赶着上班或上学的人,若时间容许,还可到早已开门营业的小食店,光顾一顿粤式快餐。喝一碗粥,吃一碟粉,需时甚短,所费不多。
粤式早上快餐的粉多是“肠粉”,分两种,其一曰“猪肠粉”,人们把卷成猪肠状的米粉蒸熟,添些油酱,即可待客。
另一曰“布拉肠”,制作则稍复杂一些。店家把米浆浇在布上,撒点牛肉或猪肉,放在蒸笼上急蒸即成。不放肉馅的,则叫斋肠。小时我到西华路上学,学校附近有一名为“德记”的小食店。早上,我和小伙伴常去光顾,如果口袋里多一两毛钱,我们往往会买一碟“牛肠卷炸面”——店主颇有创意的佳作,在米浆上放点牛肉,蒸熟后放上油条,用没有柄的刀把粉块拨起,又像叠被子那样把粉卷好,再用刀压截成小块,浇上酱油,便可端上。当我们听到砧板发出啪啪啪啪的声响时,便咽着口水等待。这一碟肠粉,粉皮软滑,牛肉鲜嫩,伴着油条的香脆,搭配明火白粥,便吃得津津有味。有此佳品,“德记”自然食客盈门。
光阴似箭,一下子过了二十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回老同学聚会,有人说起西华路一间小食店,生意十分红火。我以为是指“德记”,谁知一打听,却是在它斜对面的一间名为“容光”的饮食店。
容光店主容志仁是回城知青。他了解到当时街坊有买早餐难的问题。为了谋生,便在司马坊巷口,开设了早上供应腩汁粉和猪骨粥的小摊档。粥和粉,每碗各一毛钱。由于价格便宜,早上中小学生和上班族纷纷光顾,生意渐有起色。据容先生介绍:有一天,一位小女孩对他说,她只有一毛钱,既想吃粥,又想吃粉,能否各给半份?容先生见这小女孩十分可爱,便满足了她的要求。而从小女孩的期盼中,他得到启发,了解到小学生的心理和消费水平,便买来小碗小碟,挂上“学生餐一毛钱,有粥有粉”的牌子。这最便宜的价格引起轰动,附近群众趋之若鹜,“容光饮食店”便风生水起。容先生的事迹,被报刊广泛宣传。到如今也成为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佳话。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德记的兴旺,在于肠粉的制作颇有创意;而容志仁获得更大的成功,主要在于贯彻了他名字中的“仁”。孟子曰:“仁者爱人。”容光小食店固然要赚钱,但同时也考虑到当时小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低收入市民的利益。正是这一点仁心,让它获利虽微,却受到广大人民赞扬,得到很大的回报,开创了“双赢”的局面。
现在,广州上班族和中小学生,早餐多是一小盒牛奶,一两块面包糕点,但我对肠粉白粥依然最感兴趣。在领略早上粤式快餐的风味之余,也会领悟广州人推重仁德,诚信营商之道。
你说我说:
上期《粤语琐谈》一文引读者热议:
来到广州工作已将近一年,刚来时,因听不懂粤语还闹了很多笑话。记得有一次,我问同事一家餐馆怎样,他脱口而出“麻麻地”,当时我就纳闷了,难道这个是川菜馆?后来才知是一般的意思。不过现在,身在粤语的语言环境中,或多或少能听懂一些了。(读者:梁彬)
小学语文老师和我讲,有些诗用粤语读是十分错落有致的,因为保留了很多古音;有些倒装句式,读起来也很凝练。后来选修古汉语的课程,老师总是先让一个北方同学念完,再让我念一遍,然后让大家比对玩味,很是有趣。(读者:小豌豆)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6/04/content_2648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