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苏薇薇,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已获化学一类新药临床批件2个,中药五类新药临床批件1个,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项、国际专利授权2项。2008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妇联、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评选优秀奖;2010年获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第五届发明创业奖;2011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2013年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排名第一)。
苏薇薇(中)在考察化橘红规范生产基地。
已不是第一次采访苏薇薇,但每一次她都会把采访地点安排在实验室所在的大楼里,因为每一次采访的时间都非常紧张。苏薇薇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科研,就像她所说的,不管是参加别人的报告会还是平日与同事相谈,都会找到灵感。你也许会觉得,捕捉灵感是文艺工作者才需要的,苏薇薇告诉我们,事实上,只要你全身心地热爱一项事业,帮助成就事业的灵感则无处不在,并且在一路探索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科研:“我们做的是药,可不是能开玩笑的”
2000年,广东省启动了中药标准化种植的项目,苏薇薇参与调研“十大广药”,就如前言所说,一次调研又启发了她许多——苏薇薇萌生了探究广药的想法。我们对苏薇薇团队的最深印象便是“化橘红”,却不知他们在深入研究化橘红之前,还探索过“十大广药”中的春砂仁、何首乌、广佛手、广藿香等。“这些药材都很好,但多数是复方,且其疗效难以用科学的方式来验证。”苏薇薇向记者解释道,不仅如此,有的广药品种如广藿香,因为资源过少也不适合用于进行标准化种植的研究。经过系统调研以及严谨的研究,最终,化橘红成为了“幸运儿”。
“研究出来的一定要比现有的东西更好”,这是苏薇薇对自己研究药物的一个要求。研究启动之初,整个化州地区只有几十棵化橘红果树,化橘红的疗效并不为大众所知。也许也有人知道化橘红可以止咳,但具体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疗效如何?是否安全?怎样使用效果更好?这都有待科学验证。
由于种植数量太少,苏薇薇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而在研究化橘红的疗效时,为了造模型,必须让小鼠咳嗽,但监测其咳嗽的情况是一个难点。“如果人为地去记录,容易出现失误,可能一转身就少数了一次咳嗽,或是轻微的咳嗽人没看出来。”为了改进监测水平,苏薇薇专门为小鼠发明了腹带,每一次咳嗽引起的腹部振动都会被记录,如此一来就保证了实验的客观性。一步步往前走,十年终成一药。“做药,是一个严谨、漫长的过程,想要出成果,一定要沉得下去。”苏薇薇表示,经过这十年,不仅是得到了化橘红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在生产上,陆续也出过一些成果。“做科研不能看什么热闹就弄什么。”苏薇薇这种“钻”劲儿,让人明白了那些所有位列第一的奖项是如何得来。
在此次采访之前,恰好碰上苏薇薇在与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开阶段汇报会。记者发现,每个学生所做的数据,苏薇薇一看就能发现问题。“我的要求是不允许原始资料不原始,做的实验记录、仪器记录、别人的审核记录要‘三位一体’。所有的数据都是能够调出来检查的,不允许存在‘整理数据’。我们做的是药,这是关乎人命的,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因为苏薇薇一贯保持这样严谨做科研的态度,在2005年新药物报批的全过程中,她所带领的团队申报的研究资料一次都没有被退回来修改过,都顺利通过了新药审评。
选择:“坚持走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喜欢”
问及之前的工作,不曾想到,有这样成绩的教授,原来竟是从行政领域转行的。苏薇薇原是药学院毕业,后研究生攻读药品质量监控、博士研究生攻读药理。在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的发展方向想做点东西”,于是,她总结自身,权衡优势,从自身的兴趣和发展出发,仔细规划自己的人生。“做行政,其实大家都能做;但是做科研不一样。”苏薇薇并没有选择好走的路,反而是为了理想愿意一路披荆斩棘。
初到中山大学,苏薇薇表示,虽然实验室的组建是从零开始,就连桌椅也是从别人的实验室捡回来的。“但其实这样更好,从零开始就意味着一切都能直接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来建。”她坚韧、乐观,把别人眼里的困难化作了自己的优势。“中大是个很好的平台,科研过程基本无阻力。”她将自己团队的成功,也归结于中山大学给予的科研氛围。
她一心想做创新药物,但选择了进生命科学院而不是药学院。苏薇薇解释道,做创新药物一定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基础发展和药物发展相关,所以当时她就给自己定位在生命科学,选择与他人合作,组建科研团队,互取长短。
谈及科研团队时,苏薇薇表示整个团队志同道合,大家都愿意去牺牲,愿意配合团队的工作,才会出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喜欢这样东西,愿意去投入”。像研究药学项目,不仅需要有生物学的知识,还需要药理学方面的、化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去合作。“我们团队既精又全,这个团队发展得很好,当时要求原始数据、仪器操作整个训练过程都要求标准化。每个人由于喜欢和兴趣、心甘情愿地投入,同时享受过程。” 她毫不掩饰对自己团队的赞赏。在项目完成时候,团队倒不是觉得总算完事了,而是“觉得之前做的太值了”。
做新药的过程是艰苦的,在别人都在出成果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放弃一些所谓的光环,“你不真心喜欢这个事业,是没办法坚持的。”苏薇薇坦言。
为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做技工”
作为一名老师,苏薇薇一再告诫学生:“实验室出去的,只懂技术那只是技工”,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要求学生在技术、理论、做人品德三方面都得到提高。她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时常提及“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
化橘红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苏薇薇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还因为她付出不求回报的为人。前文提及,苏薇薇与当地企业合作,增大化橘红的果树种植面积。而在种植之初,应该如何选种,何为正品,是当时的企业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做到的。“我们帮助企业做DNA鉴定正品,甚至如何种植,如何评价质量的好坏,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都给出了我们的专业意见。”苏薇薇表示,当时他们帮企业做的任何实验都是不收钱的,“你要与人合作,千万不能只盯着钱。”
“人的眼光要远。”在得到化橘红的研究成果后,苏薇薇团队协助合作企业办饮片厂,并且具有前沿性目光地将一切产品都建立在有国家或国际药品、食品认证的基础上。这一切都为打入国际市场铺好了路。
在学生教育上,她更多的是鼓励。曾经有一个学生,做了六次实验仍是失败,数据作废,这个大实验在这个程度上已经损失几万元了,该名学生原以为会受到苏薇薇严厉的批评,但她却安慰学生,“无论做几次预设,没有做大规模的研究,总有些东西是主观没想到的”。而这并不代表她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律放纵宽宥。遇到学生由于自己不努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她则会不留情地批评。
一般在实验室的细胞研究中,研究人员会把细胞放进实验室超低温冰箱培养保存。一次,由于某学生的疏忽,在取实验材料的时候,忘记把别人的材料放回冰箱,造成细胞的失活。在没有人承认的情况下,她甚至想封了实验室三个月作为全实验室的警告,“我不是心疼细胞,细胞可以买,更让人寒心的是品德问题,不敢承担责任,比细胞的损失大多了。”在她眼里,实验室也是学生社会上历练的一个平台,她希望学生能够学会承担、有责任感,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能够挖掘别人的优点,“用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
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科学严谨、对自我认识清晰、秉持良好品德做人的师者,才能在自己年近四十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实现华丽转身,在新的领域里面取得傲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