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陈汝福,曾师从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二院)副院长、胆道胰腺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脾脏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
临床工作30年,在肝胆胰脾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个体化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首先证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有关,并对其致癌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现代胆道外科创始人黄志强院士称为胆道外科近年来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该项成果部分内容已被研究生教材、5年制本科教材外科学采用。
【专长】
胰腺癌、肝癌、复杂肝胆管结石、胆管癌、门脉高压症和消化道肿瘤的手术治疗;熟练应用微创技术进行胆道探查和肝癌、胰腺切除等手术。
和陈汝福院长的接触,是在多次科普宣教活动上,这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胰腺癌等相关疾病的科普工作。胰腺癌这个原本属于西方人常见的“癌中之王”,因为国人饮食西化等因素,也开始悄然向东方人群广泛渗透。胰腺器官位置隐蔽,癌变难以早期发现,手术复杂、难度系数高于其他外科术,是愈后效果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自认喜欢挑战“高难度动作”陈汝福,这些都不成为问题,其医学研究之路也正由此进发,成功挑战一个又一个险峰。
基层医院练就手术狂人
1983年医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的陈汝福被分配到山东老家的县级医院普外科,这一呆就是10年。这10年间,陈汝福每年的外科手术量在300到400台,甚至有时候一个晚上要做3-4台。这样的手术量,在那个小县城是绝无仅有的,陈汝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术狂人”。能力的积累让他得以晋升到市级医院担任普外科负责人,每几年,在基层医院积累了大量一线经验,陈汝福觉得如果想在医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要去为自己充充电了。
在1995年,陈汝福有幸来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继续深造,师从外科泰斗裘法祖和胆胰外科大家邹声泉教授,在这里,陈汝福对胰腺癌以及胰腺相关疾病有了深入认识和了解。
一直以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陈汝福总是喜欢挑战高难度的难题,在基层当外科医生的10年是如此,深造学习也是如此。有一日,陈汝福从导师那获知“胰腺癌是癌症之王”一说,这激起了陈汝福骨子里对于“高难度问题”的挑战精神。
众所周知,胰腺外科手术在普外科手术中都是难度相对较大、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一门手术。但是,对于陈汝福而言,难度才能产生由挑战带来的苦中之乐,于是便将自己的研究兴趣锁定了胰腺相关疾病。在毕业后的十多年间,陈汝福始终致力于胰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2009年广东省最早的胰腺外科专科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立,并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发糖尿病要警惕胰腺癌
近年来,陈汝福带领他的胆胰外科团队,对胰腺癌根治神经淋巴切除和慢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新发糖尿病患者列入胰腺癌高危人群,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在5月23日到24日召开的胰腺外科高峰论坛上,陈汝福公布了他和他的团队对于胰腺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新发胰糖尿病要警惕胰腺癌。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很多专家的关注。
他们的研究发现,目前发现胰腺癌所致的糖代谢紊乱,确诊时已有高于50%的腺癌患者并发糖尿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危险增加约80%。一项较大的人群调查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新发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3年内,胰腺癌患病几率提高8倍。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胰腺癌病人当中之前有糖尿病的就占有12.5%,而患有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的病人,之前有糖尿病的仅0.6%~1.2%,两者相差10~20倍,说明糖尿病与胰腺癌有密切相关。
陈汝福教授认为,早期胰腺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糖尿病的症状,是因为癌细胞破坏了胰腺组织,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不正常。所不同的是,胰腺癌伴发的糖尿病症状按正规的降血糖治疗,难以控制,反而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新发糖尿病则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现。因此,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即可作为早期发现胰腺癌的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对这些患者进行胰腺癌筛查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切除,延长患者生存期。
胰腺位于中上腹,其解剖位置特殊,毗邻肝脏、胆囊、胃十二指肠和脾脏等器官,早期临床症状易被忽略或与胃病混淆,早期阶段不易被发现。由于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人们对出现多食、多饮、多尿及消瘦、乏力等症状的中老年人,往往只想到Ⅱ型糖尿病,而忽略了胰腺癌的可能,以至按糖尿病治疗无效,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时机。
胰腺癌需多学科诊疗
陈汝福认为胰腺癌临床诊断,要采取多学科联合会诊方法,尤其怀疑为胰腺癌的患者,尽可能有相关各科专家一起讨论,明确诊断,少走弯路。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胰腺癌仅占全身癌肿3%,但死亡数却占6%。胰腺癌具有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疗效差、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的特点。提高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针对不同临床分期的胰腺癌制定治疗的最优方案。中外专家已达成共识,攻克胰腺癌这一世纪难题需要多学科的参与,需要不同学科对肿瘤学专业的共同认识,更需要学科之间的团结协作,使肿瘤治疗从单一方法到多种手段的联合。MDT使可切除及可能切除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27%。2013版胰腺癌NCCN指南中,单独强调了MDT的重要性。
胰腺癌MDT包含胰腺外科、影像学、内镜超声、肿瘤内科、放疗及病理学专家等,共同会诊评估胰腺肿瘤分期与肿瘤分类,确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式;规范的外科根治手术是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希望使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细胞免疫治疗、化疗、放疗等其他手段将有助减少复发和转移,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整体治疗水平。国内大多数的胰腺癌治疗中心都是采用以胰腺外科医生作为主导的多学科诊疗方式。
几年前开始,国内较大规模的胰腺癌治疗中心开始实行多学科诊疗,许多的胰腺癌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进行了合理的治疗;胰腺癌多学科诊疗的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医生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大医院也开始推行癌症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从2010年开始,在胰腺外科牵头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也推行了胰腺癌的多学科诊疗,许多患者已从中受益。
名医导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常设胰腺专科门诊,沿江路医院本部出诊时间为: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其中陈汝福教授周三上午出诊。
原文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6/03/content_7310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