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87岁中大离休教授黄进研究丹霞地貌数十年,下周又将进藏考察 当代徐霞客 找不到接班人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4-05-27第AII16版 作者:贺蓓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5-27 阅读量:

Face

黄进,87岁,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离休教授,原地理系主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被业界称为我国目前全面系统研究丹霞地貌的第一人。“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之一,第四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著有《丹霞山地貌考察记》、《丹霞山地貌》等。

一身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把长柄伞,一个帆布包,背两个相机,这是87岁的中大离休教授黄进的标配着装。6月5日,他又要出发了,第四次进藏,实地考察一处丹霞地貌,预计要花20多天。过去25年里,黄进每年有至少三四个月行走于全国各地的“丹霞”间。

黄进被誉为“当代徐霞客”,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共发现并证实丹霞地貌995处,其中980处都经过他的实地考察与验证。

如今,让这位“丹霞痴”最着急的,是他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考察900余处丹霞地貌

“中国境内共发现并证实的丹霞地貌995处,99%我都亲自去过。”黄进说,必须到现场才能做科学准确的判断。全中国的丹霞地貌,哪里风景最好,哪里值得开发旅游,他如数家珍,一清二楚。

1948年,黄进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在回江西寻亲途中,他第一次在韶关看到了像霞光般美丽的地貌,从此结缘。

1984年黄进担任中大地理系主任后,需要同时承担大量行政业务,他觉得能投入丹霞研究的时间太少,遂在1987年主动辞去主任职务,1989年又主动申请离休。从此开始全身心投入全国范围内、系统性、全方位的丹霞地貌考察研究。

“这之前,亲身考察过的丹霞地区只有35处,离休后的25年里,考察了900多处。”一谈起丹霞地貌,黄进的眼里满是热情的光。

光是1997年这一年,中国境内就有103处丹霞地貌被他发现和证实。从广州出发,到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再到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出发时还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七月,到达最后一站湖南的时候,已然漫天大雪。”

80多岁高龄三次进藏

有人说,黄进不要命了。为了考察和验证丹霞地貌,80多岁的黄进已先后三次进藏。2012年10月10日,他在日记里写道,“在318国道4994公里处,照相海拔4165米,发现有丹霞地貌……晚上9时,抵达日喀则市,下车时,我感到头很晕,站立不稳。”10月11日,“咳嗽越来越厉害,体力越来越差,再不医治,后果严重。今天上午到八一医院看病时,医生说,他在西藏当医生只看过两个80岁以上的老人,我是其中一个。”

家里人一开始对黄进的“行走”强烈反对,但执拗的他依然如故。除了同行,“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给的支持也很大。”

在四川乐山考察期间,黄进偶然得知平羌三峡附近可能有丹霞。欣喜若狂的他随即租了一部机动三轮车,赶往平羌三峡。由于刚下过雨,山路又湿又滑。就在远远望见“平羌大队”的牌子时,连车带人翻倒在路边,距离60米深的悬崖仅一两米。“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我心里十分感慨,这可算是大难不死,捡了一条老命呢!”

回忆过往,他给记者吟起那时自创的打油诗:“月照峨眉几度秋,诗仙唤我平羌游。车翻崖上人安好,笑看岷江碧水流。”

“我可以给山算命”

几十年来,纵意又执着地行走在山川云间,黄进对于山的亲近和熟悉,尤甚于人。大山名川的年龄,他脱口而出。“算命先生给人算命,我可以给山算命。”他笑着说。

去年10月,在西藏芒康县如美镇澜沧江考察丹霞地貌的过程中,他采集了一个样品,同时测量出古澜沧江水面到今日澜沧江水面的相对高度为59米,样品经过中大物理系核辐射实验室唐强副教授及他的研究生郭競渊用热释光及光释光分析,其年龄为16.7万年。随后测算出该地地壳上升速率3.53米/万年。

黄进解释,有了该地地壳上升速率及该地澜沧江东、西两岸山地的相对高度,就可以算出这些山地的年龄。如澜沧江西岸的东达拉山口(海拔5008米)与澜沧江水面(海拔2737米)的相对高度为2271米。以相对高度2271米为分子,以地壳上升速率3.53米/万年为分母,即可算出东达拉山口的年龄为643.3万年。同样的方法可知道,卡均山口的年龄为477.9万年。

需要一个打字员

满头银丝,步履有些蹒跚,采访这天,87岁高龄的黄进教授已显出虚弱。他摔伤的手刚刚痊愈。

“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也担心,还有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将这几十年所有的考察成果都写成一部大书《中国丹霞地貌》,是黄进的心愿,大书写作已经启动,但进展缓慢。

“如果书没出来,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黄进的学生保继刚说,对于丹霞的喜欢让他克服包括经费、身体等原因一直坚持在实地跑。

“最实在是需要有个打字员,帮我把考察日记整理出来……”25年完整的考察记录,82本,9125天的日记需要打字整理。黄进已着手进行,目前2012和2013年两本已整理出来。

对话 “一定要去现场”

南都:一定要去现场吗?

黄进:一定要去。要对科学负责,不能马虎,科学研究要经得起时间和子孙后辈的检验,如果不对,后辈们会说,黄进你这个家伙弄得不对。

南都:这当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黄进:经费是个大难题。上世纪90年代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完了,我就想办法向学校、相关政府部门获得一些支持,自己出书的稿费,做的小发明测量仪卖的钱,都全部贴补给考察了。比如去西藏开销就很大,去哪里都要包车,每公里是5.5元,有一次去往最高海拔5300米的一个地方,行程27115公里,一共走了74天。

南都:和古代的徐霞客比,您怎么看自己?

黄进:当时徐霞客是用了自己家里的钱到处跑,我不行,因为家里不同意。如果我可以支配自己的工资用来做研究,我肯定不需要到处想方设法去找经费,没有办法,经济大权不在我手里。现在的人还没有那时候风格高。(笑)

南都:有没有人会接着跑下去?

黄进:还没有找到接班人。考察主要在离休之后,我自己没有研究生,别人的有注意,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意志才能这样去跑。现在能这样跑的少了。

南都:一辈子都在丹霞地貌上,(如果大书没有写成)会后悔吗?

黄进:不后悔。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科学是一个细致艰辛的事,集中精力研究一种地貌,才能把它做好。在大山里行走,探索地理地貌,过程是很实在的。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