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大师?“人文大师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也不培养大官、富商巨贾。”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4年会上,中山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语出惊人,而其他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发表的真知灼见也让现场听众受益良多。
大师不是学校培养的
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在李宗桂教授看来,这个目标越来越模糊,很多人考博士、硕士,只是为了户口换地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而整个教育行业变得平面化浅薄化。李宗桂认为,大学的育人目标调子要放低一点,“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恰当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大学育人的基本目标。
李宗桂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曾组织过一次知名高校校长书记的研讨会,核心议题就是大学如何培养大师,最后总结出来,许多大师都是解放前就出国留学,在国外逗留了很长时间,不断积累,学贯中西,最终成为大师。李宗桂认为,学校培养人不要定很高的目标,“我从来不认为大师是大学培养出来。”
在不少学校,一到校庆就宣传有多少大官是从学校走出去的,“他们当初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连科员都不是,大学要有一点高等教育的气度,优雅一点,不要贪天下之物为己有,不要用这个做噱头去欺骗考生和家长。”李宗桂说,不止官员,富商巨贾也不是大学培养的。
大学应以学生为本,以本科为本
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社会上批判的声音明显高过认同的声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袁振国教授则认为,中国普通教育水平已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但国内高等教育则相对落后。
袁振国分析说,从对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上看,国内的高等教育绝对算不上优秀。2013年,中国出国学生约29万人,吸引全球约28万留学生。但这28万当中只有13万是来读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其他都是属于短期学习。在这13万留学生中,有60%来自东南亚国家,还有2.2万名是国家奖学金资助的非洲学生。“从欧美过来的学生只占留学生总数的40%,也就是说与全球比较受认可的高等教育强国比较,我们还是有差距的。”
袁振国认为,提高国内高等教育水平要从以生为本入手,“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大多还是以计划为本、以学科为本、以教师为本。有研究部门曾做过大学生归属感的调查,美国比较好的大学有归属感的学生比例在80%以上,而中国985大学学生的归属感平均水平低于40%。大学生毕业以后对学校没什么印象,对教师没什么印象,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辅导员。”
同时,他认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还要坚持以本科为本,“高等教育的大学一定是以本科为本,本科搞好了才有研究生教育。目前,大学倾向于把优秀的教育力量、科研力量和经费都集中在研究生和博士生上,这是本末倒置的。”
研究性大学与研究生的比例无关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透露,未来将有600所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但很多校长担心转型后,会降低学校的层次。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表示,按照大学办学定位评判学校层次的观念需要改变,“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我们不应该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大学评估应结合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了目标就是好大学。”
目前,判断一所大学是否研究性大学的标准,是在校研究生的比例,但黄达人表示,这样的评判是不对的。“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它培养学生的手段是通过科学研究,这是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以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才是真正的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的比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