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踏花归去“马蹄”香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5-07第A1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5-07 阅读量:

传闻宋徽宗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为题,让画家们揣摩诗意,作画比赛。我借用这句诗,却是指在广州园林式的茶楼,看花品茗,闻到了阵阵“马蹄糕”的香味。

逢年过节,或是上茶楼叹茶,广州人多会吃到马蹄糕。人们所说的“马蹄”,就是荸荠,它被誉为“泮塘五秀”之一。五秀,原是“五瘦”,是指五种烹饪时颇耗油的植物,人们改“瘦”为“秀”,便让那些出于污泥的植物,充满诗意。老广们富有想象力,最近某酒肆推出一款菜式,名为“火辣辣的吻”。我大奇,点来一看,原来是红辣椒炒猪嘴肉。这很搞笑,却颇新鲜。它与人们改“五瘦”为“五秀”,同样是小市民机灵与情趣的反映。

为什么粤人称荸荠为“马蹄”?据方言学家认为:“马”,在壮侗语中,意为果。“蹄”,则与“地”音近,“马蹄”意是“地之果”。又因壮侗语系惯用逆序词,像把公鸡、母鸡,说成鸡公、鸡乸那样,把“地果”说成为“果地”,即是语言学所说的偏正结构逆序词。粤语受壮侗语的影响,称“果地”为“马地”,又转读为“马蹄”,这就是被视为地下果子的荸荠,让广州人称之为“马蹄”的来由,它和马匹的蹄子,毫不相干。

老实说,荸荠的滋味,虽别具一格,若作水果吃,未必属佳品,与龙眼、荔枝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若把荸荠作为材料,造出“马蹄糕”,那便是广州茶楼一道必备的名点。

小时候,我在泮塘附近的龙津西路,常看到制作马蹄粉的专卖店,人们把削皮剁碎的荸荠,放到路边曝晒。在阳光下,它发出一股怪味,并不让人好受。等到荸荠全干了,人们把它研成白色的粉末,便成了“马蹄粉”。若加上糖水,调为糊状,蒸之烹之,它凝固成半透明的糕,这便是马蹄糕。

每次上茶楼,我必吃“香煎马蹄糕”。人们把蒸好了的糕,切成薄薄的小方块,放在平底锅上,加点香油,以慢火煎之,糕面微焦,呈茶黄色。端上桌时,它像块晶莹的琥珀;轻轻夹起,它如软玉温香,巍巍颤颤,一缕甜香,沁人心脾,令人食指大动。有一次,我请一位外国朋友品尝,此君不太会使用筷子,而马蹄糕滑如凝脂,软如嫩乳,他好不容易才夹到嘴里,咬了一口,便竖起拇指,赞叹不已。这甜而不腻,滑而爽嫩,柔中带韧,软中有脆的点心,让他大快朵颐,一口气吃了好几块。我告诉他,马蹄糕虽说是糕,但淀粉很少,多吃也不见饱;它又不同于奶油蛋糕,糖分不多,脂肪更少,减肥的女士也可以放开肚皮。当他知道如此美味的马蹄糕,竟是以便宜的材料和简易的方法制成的健康食物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现在,有些茶楼在马蹄糕里,加上几颗马蹄粒或红豆粒,让它在香软中添点嚼头;或者浇上点椰汁,让它的香味更加浓郁。而万变不离其宗,传统的马蹄粉,依然是糕中主角。广州人乐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但最终不离传统。

在平凡中有巧思,在清淡中寓变化,这矛盾统一的审美趣味,凝聚在一小块的马蹄糕里,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特色。

你说我说:

上期《大榕树杂记》一文引读者热议:

一城若有一树,必然是极有风情的。我在南京念大学,到了深秋,满街的法国梧桐一片金黄,点亮古城秋色,让人怀念。而到了广州,春天里的满树红花艳若云霞,可谓“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情。(读者:徐徐)

榕树在广州无处不在。“榕”字还嵌入很多地名中,如六榕街、七株榕、榕树巷等,这体现了广州人对榕树的钟爱。又到了夏日炎热多雨时,榕树像是宽厚的长者,为人们遮阳挡雨,让人觉得清爽宜人。(读者:大耳朵耷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