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北季南饶”与海上丝路学术研究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4-04-12第02版 作者:黄启臣 顾涧清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4-14 阅读量:

专家视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重大意义,而且还要进一步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国学大师季羡林和饶宗颐被学术界称为“北季南饶”,他们亲力、鼓励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令人感动。自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托芬于1887年出版其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名称后的127年来,中外学者都在不断进行研究。丝绸之路发祥地在中国,中国学者和专家研究“丝绸之路”起步虽慢,但也出版了不少论著。

1954年,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发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长篇论文,提出横亘欧亚的“丝路”命题,重点论述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五条道路: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在论述“南海道”一节引用了《汉书·地理志》的“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这条最早的史料为依据,论证中国蚕丝从南海道的“雷州半岛发船”输入印度。

1974年,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发表《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长篇论文,除了论述蜀布从陆路输入印度、缅甸外,并以《附论: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节,专论“海道作为丝路运输的航线”,云:海道的丝路是以广州为转口中心,近可至交州,远则及印度。南路的合浦,亦是一重要据点,近年合浦发掘西汉墓,遗物有人形足的铜盘。而陶器提筩,其上竟有“九真府”的字样,九真为汉武时置的九真郡……这个陶筩必是九真郡所制的,而在合浦出土,可见交、广二地往来的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日益增多。1981年7月,北京大学等16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了以宁可教授为队长、胡守为教授为副队长,宿白、王永兴教授为顾问的24人“丝绸之路考察队”,对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历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五个省区,行程8000公里,历时55天。最后由各专家撰写考察论文,汇编成《丝路访古》一书。这对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丝绸之路”研究起到很好的领头作用。正如该论文集的代序中所说:“一个研究丝绸之路的热潮定会很快到来,丰硕的成果也将计日程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宝珠将像繁星一样闪现于世。”

1985年,季羡林教授鼓励和支持北京大学陈炎教授努力研究“丝绸之路”,撰写数十篇论文,出版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两本专著。1987年,季羡林教授又发表《中印智慧的汇流》长文;1990年5月,季羡林教授把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寄托于中青年学者,为顾涧清等合著的《论连云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的出版题词鼓劢:“深入开展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从而极大鼓舞了广大中青年学者深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广东,专家学者们当仁不让,积极开展深入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发表了不少论著。1991年出版《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和《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两书;1992年出版顾涧清等著的《中国陆桥经济》;1994年出版中山大学姜伯勤著《敦煌吐鲁文书与丝绸之路》;1998年出版《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2000年出版《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论文集》;2003年出版黄启臣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2006年出版黄启臣著的《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2007年出版李庆新著《中国丝绸之路》(中英文版)和冼庆彬主编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2008年出版顾涧清等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物出版社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三卷),等等。更值得骄傲的是,2007年在国家文物局和广东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水上考古学家在阳江海陵岛整体挖掘出“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建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0年在汕头南澳岛挖掘出“南澳一号”明代古沉船,准备建立“南海二号”古沉船博物馆。这两艘古沉船的出水和船内的几万件宋代、明代的瓷器文物,为开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物证。

127年来,国内外学者专家以“丝绸之路”的名义开展关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往来、经济贸易、国家关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地理、宗教、科学、技术、移民等内涵极为丰富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中央作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决策,广东学者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新的贡献。

黄启臣系中山大学教授,顾涧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