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风雨白鹅潭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4-16第A1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4-16 阅读量:

日前风雨交加,在长堤凝望白鹅潭,只见雨脚如箭,直射江潭,激起白茫茫的水幕。不久云开雨散,白鹅潭南端的树木房舍,清晰可见。我忽然想起,近有报道说,这里将建连片的高楼大厦,届时定会呈现出一段繁华。

小时候,我见到的白鹅潭,面积比现在大得多。那时潭水清澈,绿榕树下,停泊着几叶渔舟。到晚上,明月照在大海般宽阔的深潭里,银光四溢,蔚为奇观,所以,“鹅潭夜月”曾是“羊城八景”之一。加上那时这里是广州宁静的近郊,稍远处,繁华的市廛和码头灯色璀璨。在潭边遥看天上月光,城中灯影,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清人在《羊城竹枝词》中写到:“白鹅潭畔水连天,望入城中象万千”;“鹅潭对面海天空,箫鼓楼船月夜中”。这些诗句,表达了广州人对白鹅潭景色的喜爱。

不过,美丽的白鹅潭,却承载过一段悲壮的历史,传诵着一个感人的传说。

十三世纪中叶,顺德雇农黄萧养,不满明王朝政治腐朽和对人民残酷剥削,率众起义,聚众十余万,船千艘,自封“顺民天王”,过关斩将,围攻广州,直抵城南。初期进展顺利,明王朝十分惊恐,立刻调派大军征剿。义军攻城数月不下,在血战中,黄萧养寡不敌众,退至潭边。据屈大均说,官军“以响箭向天射,萧养仰视,一箭贯其喉,堕水死”(《广东新语》)。义军部众,多是渔民,一时溃散。传说当时天上忽闪白光,江中出现两只白鹅,展开翅膀,驮着黄萧养飞走。从此,民众便称这里为“白鹅潭”。白鹅是水乡禽鸟,这传说,寄寓着广州水乡民众对起义英雄的情感。

又传说,清代一渔翁潜入潭中,忽然发现了一个洞口。他走了进去,看见一人仰卧床上,旁边有一双白鹅守卫,石壁上刻着“九牛浮水面,萧养转回头”两行大字,转眼间,眼前景象忽又消失。从此,这十个字,成了广州的民谣。所谓“牛”,其实是指露出江面的礁石。在珠江,礁石只有八块,没有九块,所以黄萧养再也没有转回了。不过,这民谣却体现了广州人的革命理想,希望会有人能顺应民心,为民除害。

白鹅潭,经历过各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它见证过珠江上的腥风血雨,见证过在祥和日子里的满江月色,见证过沙面租界洋人的趾高气扬,见证过太古仓和花地一带的工厂林立。改革开放后,白鹅潭北端矗立着“白天鹅宾馆”,它的引桥,也像天鹅展翅,仪态万千,让江潭呈现了新的气象。不过,当时还未重视珠江的环保问题,人们填土积泥,让白鹅潭变得小了许多。如今,它的南端又将出现胜景、美景,但不知道白鹅潭的潭水,又会有什么样变化?潭的面积,是否会进一步“缩水”?这是许多市民关心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城市改造开拓,是必然的趋势。有关部门当会科学地、严肃地对人民和历史负责,注意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平衡,注意保护广州的母亲河。要知道,白鹅潭的得名,黄萧养故事的传播,说明这里是广州人的心头肉。我想,开发白鹅潭附近地块,纵使获得千般利益,出现万种风情,但起码要守住现存的潭边岸线,决不能再让它变得更窄更浅,切勿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失误。

你说我说:

上期《艇仔粥和水上人家》一文引读者热议:

广州美食,最爱艇仔粥。尤其是夏天已至,胃口变小,饮食也变得清淡,喝碗艇仔粥最妙。粥里的鱼片、海蜇皮、炸花生和油条都是我所好,所以每每到龙津东一带,虽然有些老字号空间狭窄,食客常热得满头大汗,我也会孜孜不倦地点上一碗粥。(读者:初辰)

我去到苏州,发现那儿还保留了“船菜”,人们悠游水上,品尝美食。而在广州,泛舟而卖的粥仍在齿间留香,摇船卖粥的姑娘却已随江风而逝,“香留齿颊一江风”的意蕴不复,让我甚是怀念。(读者:归去来兮)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