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希望能吃些有广州特色的小吃,我便带他到粥店吃了碗艇仔粥。
甫坐定,店员便把艇仔粥捧了过来。那碗粥,在嫩乳般的米水上,飘看几点翠绿的葱花,热腾腾,香喷喷。这老兄略一品尝,顿觉鲜美异常。细看粥中材料,却很普通,不过是些鲜鱼片,鱿鱼丝;又有几块浮皮、海蜇皮和炸花生。他愣了,为什么把这似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混在一起,便别有风味?我又告诉他,艇仔粥的粥底,应是用猪骨熬汤加米煮成的。客人来时,厨师把鲜鱼片放在碗底,浇上滚烫烫的粥,才特别好吃。我的朋友学哲学出身,便恍然大悟。他认为,让两种蛋白质有差异的肉,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鲜”字;而浮皮是软绵绵的;海蜇皮、炸花生,则是脆生生的。他大赞广州人聪明,让爽脆与软滑,矛盾统一地在粥里得到体现,真懂得辩证法的奥妙。他又认为,这正是艇仔粥之所以好吃的原因。
我笑而不语。其实,这朋友只尝到了艇仔粥的滋味,却未真正领略过吃艇仔粥的韵味。而现在,实也无法带领他去体验了。
过去,艇仔粥确是在小艇上烹煮的,这也是它得名的来由。小时候,我到荔枝湾划船,或者在江畔纳凉,黄昏时分,常常见有卖粥的乌篷船摇过来招揽生意。摇艇者多是年轻的姑娘,她站在船尾,一俯一仰,摇动双桨;在船头蹲下烹调粥品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船家。姑娘一面划桨,一面高声叫卖:“艇仔粥!鱼生粥!”。当有顾客招手,船便摇了过来。顾客或各坐在自己的小船上,或坐在江边的树荫下,端着船家捧来的粥,细细品尝。付过钞,船家说声“承惠”,小艇便悠然划走。这时,人们颊有余香,舌有余甘;河面上,仿佛还留下了姑娘矫健婀娜划桨的倒影;凉风中,又传来渐渐远去银铃般的叫卖声,真让人心旷神怡,领略到“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渔详诗)般的野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辛勤,换来了广州人美的享受,领悟到优游淡定的情韵。
据说,艇仔粥由名叫金水的姑娘首创。她是水上人家,心地善良,曾把捕来的大鲤鱼放回江上。后来父患病,无钱医治,金水忧愁不已,便到江边求神保佑。这时水中冒出了一位仙女,告诉她只需以鱼虾煮粥,撒上些甘脆佐料,即可赚钱。金水依法炮制,食客赞赏不已,纷纷光顾。有了钱治病,其父也霍然而愈。原来,这仙女正是曾被她放生的鲤鱼。从此,艇仔粥的制作便流传开了。这传说,虽是不经之谈,但老广往往把喜爱的美食和传统美德联系起来,像说及第粥源于士人的感恩,像说艇仔粥源于平民的行孝。此中深意,正好体现广州人善良的品性。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居民被安排上岸定居,浮家泛宅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河面卖艇仔粥的生意,渐没人经营了。人们要解馋,只能找马路的粥店。
时代在进展,以往的生活情调有所改变或消亡,也是正常的。河边吃艇仔粥的韵趣,可以回味,但不可能也不必强求恢复。不过,如果在珠江夜游的轮船上,让游客一面观赏珠江的夜景,一面品味艇仔粥,未尝不可以让人增添夜游的雅兴!那情景,将是:
波映霓虹千缕彩,香留齿颊一江风。
你说我说:
上期《掘尾龙拜山》一文引读者热议:
黄老师讲的两个“掘尾龙”版本,我从未听过,觉得很是新奇。清明时节雨纷纷,龙代表了气象的变化;“掘尾龙”的报恩故事又应了清明的氛围。我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女儿听,女儿撑着雨伞天真地对我讲:“妈妈,你看龙在报恩啦。”(读者:远看是山)
广州下了持续一周的雨。不过,这一次不同于清明的绵绵细雨天气,而是忽而骤雨急下,忽而太阳露脸,一天要变个三遍。天气的频繁变化、雨天的影响,加上时节的映衬,总是让我有所感伤和怀念。不过,清明当天天气晴好,一家人出门拜山还是比较顺利的。(读者: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