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科技日报】创新驱动因他们而“年轻”(节选)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2014-03-06第12版 作者:科技日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3-06 阅读量:

■ 创新驱动看广东

编者按 年轻,阳光,朝气蓬勃。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中已经成为教授、博导的比比皆是。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特殊群体中,获得“省杰青”殊荣,拿到100万元科研经费时,最小的才27岁,最大的也不过35岁。

广东省自2012年开始,以更加倾向培养年轻科学家、更加注重评审严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更加贴近服务广东的战略目标、培育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为原则,在全国首创培养35周岁以下具备良好科研能力和潜质、协同创新能力强的“省杰青”工作,从一开始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资助培养了47位青年科学才俊。他们中,既有在国家顶尖科学刊物《自然》《科学》发表文章的“特才”,也有本科毕业三年后获取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并在产业专利技术方面卓有建树的“奇才”,既有广东土生土长却屡受国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怪才”,也有一直留洋在外已是国外核心科研期刊编委、审稿人的“海龟”……

于是,在南粤大地科学发展的词典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一切,都因他们靓丽的青春而变得更加年轻。

让我们走进他们五彩斑斓的故事。

郑伟诗:“行人再标识”研究的拓荒人

照片上俩人,一坐一站,一师一生,猜猜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许多看过照片的人都把坐着的判为老师,其实错了。

“初次得见郑伟诗老师,诧异他居然就是那个早早的坐一边玩电脑的人……还那么年轻那么帅。”这是郑伟诗的学生@鱼_简单就好微博中的原话。

出生1981年的郑伟诗是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教授,2013年的“省杰青”。

一身白衬衣、牛仔裤的这位年纪轻轻的“80后”,其实在行人再标识领域已堪称“元老”,是该领域颇有影响的开拓者之一。目前已发表主要论文50篇,含4篇PAMI文章、17篇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二区以上论文和15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达806次,H-index达17次。

“我的研究方向是‘以人为中心的图像理解’,主要是‘人脸识别’和‘行人再标识’两个内容,同时初步涉及‘人群行为分析’。” 谈起自己的科研工作,郑伟诗毫不含糊。

所谓人脸识别,就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风靡全球的手机游戏“开心明星脸”采用的就是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

郑伟诗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首创”,首个基于迁移语境信息的行人检测模型;首次利用排序学习思想和相对距离比较学习模型,大幅度提高了行人再标识的匹配率;首次提出行人验证模型,发展出面向特定目标人群的行人再标识模型;首次提出了人群匹配模型,将单个人的匹配发展到人群的匹配。

此外,他还创立了行人再标识常用的标准数据集i-LIDS,目前已成为该领域论文的标准测试数据库。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重要期刊IEEE Trans. on PAMI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行人再标识研究方向的文章。

郑伟诗说,他目前正展开以数据为中心的图像理解方面的研究,希望在未来展开以数据为中心的行人和人群行为分析方面的研究。

“80年代的动画片充满人类很多梦想,富有科幻、想象大胆。里面很多东西都在慢慢实现,像日本动画片《高达》,讲人类如何控制机器人战斗的,现在日本已实现了。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一样把超前的学术研究变成产品。”对于未来,郑伟诗充满想象和信心。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