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镇馆之宝
图书馆向来备受重视,堪称一所大学的精神家园。广东省内诸多高校不仅有丰富的馆藏,古籍众多且各具特色,一些馆藏甚至是国家一级文物。然而,在记者平时的采访中却发现,越来越懒得上图书馆的大学生们,不仅对自家学校有什么“宝贝”所知甚少,更不用说知道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了。通过这个专题,我们希望能让广大读者了解各大高校图书馆中平日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让更多90后大学生对省内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多一些了解,进而对与馆藏相关的一段段历史多一些了解,若果有学生能恍然发现其实自家学校及省内其他高校的图书馆,都是应该多加利用的知识宝库,便是极好的了。
除了本期推出的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特色馆藏外,接下来本刊还将陆续推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等其他几所省内重点本科高校的镇馆珍藏,敬请期待。
置身藏书620余万册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书海泛舟之感油然而生。但对于热爱读书和了解历史的同学而言,这远不是最大的惊喜。如果当你知道,北魏石幢、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五代雷峰塔经卷、历代珍稀石刻拓片、明万历粤大记、清康熙广州府十四属舆图、徽州民间历史文献……这一件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此刻也都在你身边,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激动之余想去了解它们,听听它们的故事?那就一起去听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讲述这些宝贝的前世今生。
雷峰塔经卷
首尾保存完整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中大图书馆的保险柜里收藏着一件稀世珍宝——《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俗称雷峰塔经卷。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之后,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雷峰塔经,目前国内仅存三十多件,中大收藏的这件就是其中之一。
据程焕文馆长介绍,中大图书馆收藏的雷峰塔经卷字体古雅质朴;经卷的卷首位置,还有三行题记;其年代为公元975年,即五代十国末期。由于藏经在塔砖内时间久远,再加上受潮以及霉变等原因,经卷出土时大多都被风化,像中大图书馆收藏的这卷首尾保存完整的已非常罕见,为国家珍贵文物。
雷峰塔经卷入藏中大图书馆还有一段故事,商承祚先生的父亲商衍鎏为清末最后一科探花,晚年弃官之后,修身养性,喜欢阅读佛经。商承祚先生为尽孝心,在雷峰塔倒塌的第三年,专门托朋友在杭州购买,几经辗转,终于在抗战时收到朋友寄来的这卷经文,赠予父亲。此后,雷峰塔经卷为商家悉心收藏,直到1991年商承祚教授逝世,其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其生平最爱的雷峰塔经卷捐赠给了他晚年工作和生活过的中大。
石刻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为传世稀品
在中大图书馆里,还陈列有魏晋南北朝及唐朝时期的石刻文物18尊,包括13尊佛教造像,1尊民间雕刻以及4座墓志,造像中以北魏石幢和北齐时期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最为珍贵。
中大图书馆珍藏的石幢呈方形立柱状,幢顶四面开龛造像,幢身三面列刻千佛,另外一面则浮雕8尊佛像,因为历代传世石幢极少,中大收藏的这两件就成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的实物。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是佛教造像中的特殊题材,北齐时期比较流行,传世较少,我国南方地区更为罕见。中大图书馆所藏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体形高大,系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卢舍那大佛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栩栩如生。
1929年,时任中大中文系教授的商承祚先生受学校之命到北京琉璃厂一带收购文物。在一家古董店里发现了满是灰尘的北魏石幢,毫不犹豫地将其买下,随后又陆续购买了唐代墓志等各个时代石刻20件,搭乘火车运回了广州。
粤大记
海内孤本,稀有珍贵岭南史志性文献
此书为明万历年郭棐所纂,是一部记载广东地方事迹、人物和典章制度的专志,所收资料丰富,尤以人物资料为多。书末所附广东沿海图,颇有价值。后世两广修志者多所引用,为稀有珍贵岭南史志性文献,在广东文献史上有相当地位,学者誉之为“岭南文献之瑰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著录中大图书馆馆藏此书,为海内孤本;海外仅日本内阁文库珍藏一部。
广州府十四属舆图
海内外孤本,清代手绘广州府地图
中大图书馆里还收藏有一本极为珍贵的图册——清康熙《广州府十四属舆图》,该图册为清初宫廷画师禹之鼎手绘的广州府所辖14县地图,绘图精美,设色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作为广东地方文献也是极为珍贵的资料。目前未见他馆有藏,为海内外孤本。
拓片
三万八千余件藏品位居全国第三
1927年,时在中大任教的著名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受学校之命赴江浙地区购回拓片三万五千余件,悉数藏于中大图书馆,后又获商承祚、容庚等名家捐赠,现该馆收藏有拓片三万八千余件,藏量位居全国第三。拓本年代上自秦汉,下迄民国初年,大者方广盈丈,小者幅面数寸,遍及历代刻石、摩崖、造像、碑记、墓铭、联语与刻帖,而尤以碑刻最多。
其绝大部分为原始拓纸,弥足珍贵。有一定数量的珍本、善本;有少数孤本、稀见本;有较多的摩崖、造像,历代官规民约、治河筑路买地券等石刻,以及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的题记、联语之拓本,这些拓本为许多收藏单位所未藏,是该馆拓本的一个特色;而且极少剪裱本,绝大部分是学术及文物价值较高的整幅拓本。
徽州民间历史文献
海内外收藏最多
徽州民间历史文献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发现即有十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是徽学这门学科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的发现和收藏数量目前已超过82万件。而中大图书馆收藏的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约21万件,为目前海内外收藏徽州民间历史文献最多的机构。
链接
中大图书馆藏书史
中大图书馆的馆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两广优级师范学校藏书楼。
1927年,时在中大任教的著名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亲赴江浙一带为该馆购回11万余册图书和3万余件碑帖,其中中文古籍有近7万册。1928年冬,该馆藏书迅速达到21.5万册,其中古旧书籍10.7万册,成为当时国内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之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该馆虽有数量可观之古籍被调往其他高校,但因原岭南大学在停办后划归中山大学,原岭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善本古籍、早期西文出版物等专藏主体保存于该馆,故馆藏古籍仍有增长。2001年原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以后,又新增中文医学古籍约2万册。目前中大图书馆藏有中文古籍超过30万册(件),碑帖3.8万件,民国文献30万册,徽州文书21万件,各类文物字画4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