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员村一横路省高院旁的广纺联产业园内,几座老旧的厂房略显安静,但墙壁上贴满招租广告,一些设计公司、物流公司、婚纱摄影公司、艺术家工作室等风格各异的店面牌子装点着朴素的厂房。中间一座占地足有2个足球场大、有着独特的锯齿形天窗的纺织车间,提示着园区昔日的辉煌。未来,这片曾经纺织机轰鸣的土地上将崛起一座国际金融城,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厂房将经过评估后延续其生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未经文化遗产线索排查,有70年历史、以“钻石牌”轮胎闻名遐迩的广州第一橡胶厂老厂房即被抢拆。拆前新快报曾报道专家建议保留有价值工业遗产,已收储此地块的广州市土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却说:“都是一些破房子,没什么值得保留,不希望媒体关注。”
尽管近年来以恩宁路历史街区、金陵台民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渐入人心,但工业遗产却是一个未被人们认识的陌生概念,现实是一些厚重历史感的老房子获得青睐,但很多已搬迁后的老厂的厂房价值被忽略而不存。即便有不少老厂房变身创意园,但人们更多是被其怀旧的厂房仓库外观、老厂区的历史氛围所吸引,并未真正领略其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苏荷艺术区、北京798 创意园兴起带动工业遗产利用
“我们通常不会把功能性的、生产性的东西看成是历史,这是我们传统的历史观念。换言之,生产性的东西被认为是不承载纪念性的、和社会变动有关的信息。比如车间、工厂这些通用复制的东西。而旧的工厂还反被看作落后的东西要淘汰、更新。”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这样分析老厂房不受重视的社会观念。
但冯原认为这种历史观念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逆转,即创意文化的兴起,这种文化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苏荷艺术区,在后现代文化兴起、工业文明衰落的背景下,城市里面遗留了大量工厂和仓库区,因为廉价、空间大,边缘的艺术家进驻,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了文化榜样。苏荷区的模式在2000年的中国就是北京的798。
这种现象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兴起,创意园的涌现与工业遗址的利用就是这种文化的副产品。原来不被看重、被废弃无人问津的江边码头边、煤堆边的工业遗址,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今天的改变是,我们扩大了历史范围,开始知道除了伟大人物、历史事件外,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历史。这让我们看待历史的眼光变得宽泛和怀旧。工业是我们历史的组成部分,工业化的过程也承载了人们的生活信息,也是一种历史建筑。”
但冯原指出,这不宜太扩大,不能因为念旧就保护所有旧。他认为现在很多利用工业遗址办创意园只是取其外壳。“我们应如何确定工业遗产的价值?如何对它定性定级?保护外壳还是生产工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