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科技日报】中山大学获二项中华医学科技奖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2014-01-17第12版 作者:笑楠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1-17 阅读量:

201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日前在京揭晓,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荣获卫生政策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等完成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一等奖,为中山大学增添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据了解,中华医学科技奖是2001年经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设立的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2006年起中华医学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中择优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

本年度共86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卫生管理奖2项、医学科普奖2项, 2人获卫生政策奖。曾益新是因为医改建言献策,提出设立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建议并被采纳而获得卫生政策奖殊荣。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逾盲人总数50%,手术是唯一的复明手段。刘奕志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超声乳化手术,并针对国人眼解剖和白内障特点,突破性改良了切口制作、碎核方法和人工晶状体固定等手术关键技术,使之成为我国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术式,提高了我国白内障整体治疗水平。该团队在全球率先应用“三维扭动”核粉碎技术,首创了“螺旋吸核”技术。项目组共发表论著140篇,引用1491次,其中SCI收录41篇(17篇发表在Ophthalmology等眼科领域权威杂志),他引449次,单篇他引最高81次。主编《眼科手术学》《晶状体病学》《人工晶状体屈光手术学》等3部专著及全国发行首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白内障的诊断和治疗》,“三维扭动模式”写入英国、德国等多部国际著名眼科手术教材。

■ 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广东获奖项目选介

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成人:裴端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

该项目属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调控和解决干细胞来源瓶颈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重编程机理这两大关键问题,发现了:1)维生素C能通过缓解细胞衰老提高重编程效率;2)非转基因小鼠体细胞可被成功重编程并可推广到多种细胞和物种;3)阐明了Nanog、Oct4等重要干细胞全能性因子作用及调控机理。这些发现开启了我国的iPS研究,为我国在干细胞多能性调控和体细胞重编程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0年1月,在Cell Stem Cell等杂志已发表相关SCI论文18篇,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508次,单篇最高他引次数125次,其中2篇属于全球引用率Top 1%的高引用文章。

纳微配位空间的金属—有机超分子组装行为及构效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成人:苏成勇(中山大学)等

该项目针对目前材料合成所面临的分子设计、定向合成、构效关系等重大挑战与长远目标,尝试从原子或分子水平上,“自下而上”地建造结构和功能单元,考察在微纳空间金属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与原子、分子、离子的排列组装模式,构筑微纳空间范围内的金属—有机超分子配合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和功能化拓展。

研究配位超分子的结构有序性与晶体生长机制,以期获得材料合成的设计与结构指导信息,探索超分子的存在与聚集状态与其物化和功能特性的关系。组装和构造系列具有新颖外形、尺寸、拓扑结构和良好功能特性的微纳空间型金属—有机配位超分子化合物。

本项目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在化学类最高水平的综合研究性杂志J. Am. Chem. Soc., Angew. Chem.等发表影响因子超过9的论文6篇。相关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他引5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240次。

纳米电催化能源材料的功能定向制备和协同效应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成人:沈培康(中山大学)等

该项目属材料科学领域。主要研究纳米电催化能源材料的生长过程特性和形成特有功能的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

本项目遵循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观念,探索材料功能定向生长理论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定域可控制备机制,形成批量制备新型纳米能源材料的设计理论,并在企业开始批量生产试用和评价,使研制非铂催化剂和绿色燃料电池成为可能,引导了国际同行在相关领域的跟踪发展。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多次受到顶级期刊的引用和国际同行的认可及高度评价。

量子几何相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完成人:朱诗亮(华南师范大学)等

该项目属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领域。

1)提出冷原子实现和探测相对论狄拉克粒子的理论,并预言可观测相应的拓扑相变,被斯坦福、ETH和Nice大学的实验观察到。

2)揭示了几何相位和量子相变的内在定量联系。

3)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冷原子几何相位诱导规范势的少数理论组之一,提出实现原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并被NIST实验实现。冷原子相对论效应和诱导规范势已逐步成为当前量子模拟的新热点研究。

4)提出了非绝热和非常规几何量子计算理论,解决了原绝热理论不易在实际体系中实现的困难,已被7个独立实验验证。

项目发表的20篇核心论文中,PRL10篇,被Nature、Science、PRL等SCI 论文他引1137次,8篇代表论文他引602次。

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完成人:赵谋明(华南理工大学)等

该项目隶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针对我国大宗优势发酵制品产业中存在的关键技术与基础科学问题,开发出了一整套发酵与代谢调控共性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发酵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菌种发酵性能差、生产原料利用率低、发酵周期长、产品质量不稳定和档次低等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形成了系列高品质产品。

项目核心技术申请中国专利46件,其中授权36件;发表科研论文165篇,其中SCI/EI收录69篇;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8项。相关核心技术已在8家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建成了万吨级生产线10条。

近三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1.8亿元,新增利润16.0亿元,新增税收8.2亿元,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基于先进聚合物材料自主创新的创新体系工程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

完成单位: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先进聚合物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科技型上市企业。

公司创建了一个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征的先进聚合物材料全面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了一个包括战略系统、活动系统、支撑系统在内的先进聚合物材料全面创新体系,实现“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

瞄准全球聚合物产业发展态势,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建设行业高水平研发平台、实施先进的创新管理机制、凝聚顶尖创新人才等有效手段,抢占先进聚合物材料全球技术制高点,实现了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产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