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营造祥和过大年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4-01-22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1-27 阅读量:

过了农历十二月十五,老广州人便要作过年的准备了。解放前,即使穷苦人家,过年如过关,但辛苦一年,也要略事休整。粤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表明大家都在年关临近之际,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从十二月十六开始,许多人家要做“尾祃”了。祃,音牙。古代拓土开彊,要向牙状的军旗祭祀,这仪式称为“祃”。祭祀时供奉的三牲酒食,祭祀后便归人享用,所以又被视为“打牙祭”。在广州,每月的初二、十六,都会“做祃”,吃饭时要添点菜色,拜祭“土地公公”,实际上是为家人或店员,制造加菜的借口。农历十二月十六,是每年最后的一次“做祃”,故曰“尾祃”。这番牙祭,自然要大杯酒,大块肉,菜式比平时丰盛许多。人们饱飧一顿,高兴一番,等于说一年生活工作告一段落,大家和睦相处,面临新的开始。

又过了一周,约在廿三日或廿四日,人们便要“谢灶”,拜谢灶君。灶君即厨神,自然与火有关。在希腊神话,传说火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太阳那里偷给人间,它代表神秘与崇高。在我国,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火是人类创造的。我们祖先对火固然崇敬,但又觉可暱可亲。随着火种从村寨“火塘”迁进厨房,它便成了专司厨灶的神祗。而妇女们在厨房里做饭时,天天都会家长里短,或窃窃私语,或骂骂咧咧。许多见不得人的闲言私隐,外人不知,可灶君老爷却听得清楚。据说,每年这个时候,灶君要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家善恶。这一来,人们便要“谢灶”求情了,既感谢灶君长年庇佑,更祈求他对家里的坏事丑事,掩盖遮瞒。有人还在灶君嘴上涂点蜜糖,希望他向玉帝说些甜言蜜语,“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真好笑,这类似向基层干部行贿的习俗,家家如此,它虽是主妇们期望宽恕以求家宅祥和的表现,但也折射出人治社会传统风气的弊陋。

“尾祃”和“谢灶”,等于人们对最密切的社交关系,以祭祀聚餐的方式作年终小结。跟着,便紧锣密鼓,迎接新春的到来。首先,男女老少,动员“扫屋”,“年廿八,洗邋遢”,连续洗涤衣服被褥,洒扫庭除。在做了大清洁的卫生运动后,家家户户的男子汉负责写春联、贴春联。广州人把春联称为“挥春”,更会说成为“威春”,这明显是希望来年能生生猛猛,交上好运的意思。妇女们则开始蒸糕,一般是蒸制萝白糕、马蹄糕、九层糕之类,取其“步步高升”的喻义。蒸了糕,又要炸油角,炸煎堆。煎堆以糖浆拌爆米花作馅,以面粉裹成圆球状。老实说,这东西不易制作,也不很好吃,但人们又离不开它,这无非也是取其甜蜜团圆的兆头。

老广州人用近半个月的时间,营造春节祥和的气氛。这忙忙碌碌的筹办过程,也是享受天伦之乐的过程。人们期待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的愉悦心情,其中乐趣,并不是物质享受所能取代。隨着时代的发展,过大年的方式有所改变,旧传统的内涵有所扬弃,有所更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注重春节人际祥和,注重家庭团聚的传统精神,则应发扬光大。

你说我说:

上期《凌波仙子装点春光》一文引读者热议:

前几天,我给女儿买了一盆水仙。她每天起床后就兴致勃勃地去看水仙有没有开花。俗语云“行过花街才过年”,希望女儿的水仙能开得灿烂。(读者:刘海)

今年的花市有些不景气,百合、康乃馨等会议用花卖得不多,但水仙销量还算不错。我想这和水仙的特征有关。水仙素雅翩跹,又有吉祥寓意,适合摆在家里,因而家庭需求很旺。(读者:弄花香)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