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澳门新闻】專家:提升意識污染自付

稿件来源:澳门新闻2014-01-14第B01版 作者:澳门日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1-14 阅读量:

新年伊始,珠三角大部分地區再次遭遇嚴重的“生態災難”——霧霾天氣,倒逼各界思考治霾之策。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院院長楊中藝表示,治霾不要把責任全推在政府頭上,應更多關注公衆響應。若需付費治霾,公衆也要有此意願。指出目前國內實行的空氣質量新標與國際指導值距離較大。

廣東省政協昨日舉行“界別發言人媒體見面會”。界別發言人制度是廣東省政協推進界別和民主建設的重要舉措,既可讓發言人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性、前瞻性問題提出建議,也可收集、反映各界別委員和群衆呼聲,為決策機關提供諮詢。

作為科技界代表,楊中藝關注近期出現的霧霾天氣。中國經過多年經濟高速發展,也造成不容忽視的生態問題。正因認識和重視生態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務院制訂了“史上最嚴苛”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楊中藝指出,社會在關注政府的責任和工作的同時,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公衆方面。因為每個個體在社會活動中都是一個污染源,如在路上開車就會排放尾氣、烹飪時排放油煙,這些都是污染來源。只有全社會提高責任意識,才能治污環保。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和相應的資源投入,不僅要關注應急工作,更需有長遠的治理目標。此外,一旦政府因治理霧霾向公衆收費,公衆也應該要有付費的意願,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誰污染誰治理”,治霾責任不應全落在政府頭上,更要全社會響應。

對於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楊中藝認為,雖然新標準污染物控制項目實現與國際接軌,但總體上對環境質量控制比較寬鬆,僅僅屬於世衛組織的第一過渡期標準,要真正實現與WHO提出的指導值接軌,還將有更長的路要走。

空氣污染是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其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發揮全社會力量。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