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广东要实现“两个率先”,教育必须做到率先。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0年前,广东作出大手笔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广东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广州大学城,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10年后,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强不强,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广东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广东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
2013年7月12日,这是注定载入广东高等教育史册的一刻。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和广东省“2011计划”,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半年过去,广东高校有什么“动静”?貌似平静的湖面下,正酝酿着哪些变化?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中大、华工、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白云学院等涵盖了一本、二本及民办高校的典型样本,一探究竟。
样本1. 中山大学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发力 “四重”要建“高地”,更要建“高峰”
初冬时节,走进大学城中山大学牌坊旁一栋五层大楼,一座“巨无霸”赫然出现在眼前:崭新的房间,放眼望去,全是一排排黑色的机柜,五层大楼超过3.2万平方米,在地下,还有1万平方米面积,机柜内错综复杂的各色电线……这就是蝉联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天河二号”的机房,其峰值运算能力达到每秒5.49亿亿次,其存储总容量相当于可存储每册10万字的图书600亿册。
已经正式在中山大学“安家”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由国防科技大学联合中山大学、广东省、广州市共同建设,总投资约25亿,计划于2015年前建成。它不仅将成为“智慧广州”的心脏和大脑,还将为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整个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有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中大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大大增强,而由此还带动起一批新兴学科,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中山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为此,中大还成立了国内首个超级计算学院,超算研究院和大数据研究院,专门培养本科和研究生超算人才,并重点开拓超算应用研究、大数据分析并为政府决策服务。
“天河二号”,只是中大这几年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队伍、重大重点平台建设和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简称“四重”)结出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强力投入,近年来,中山大学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已经具备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基础。中山大学已有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已超过ESI数据库学科领域三分之二,仅次于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
“中大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里学科门类最齐全的。有人会说这样的大学看上去综合实力很强,但是学科的高原在哪里?我们已经确定了十年改革发展规划,在多门类基础上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人才。”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说中大正在拼搏赶超,要让中山大学的地位和广东的经济地位相匹配,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按照世界一流的目标,在‘四重’中要建‘高地’,更要建‘高峰’。”据悉,中大瞄准广东最具发展潜力,最有迫切发展需求的领域,已在超级计算、核电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药创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将在散裂中子源、重大疾病防治、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等领域有更多作为。此外,这两年,中大加速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步伐,至今已与218个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还引进和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高水平人才成长营造环境,汇聚“四重”建设人才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