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启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决议,注定了2014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备受瞩目的一年。高考制度、教育公平、协同创新……诸多方面的改革令人期待。
在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年的开端,我们邀请中国大学校长们谈谈新年的期待与展望。无论是对宏观的制度创新、体制改革的建议,还是对微观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这些高校掌门人其实早已经开始了新年的思考、规划与部署。事实上,他们一直都是改革的思考者与实践者。
前行的脚步已经迈出,梦想还会遥远吗?
坚定不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 中山大学校长 许宁生
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动摇的事情。谈及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我的一重担心是前几年高校坚持得较好的本科人才培养,会受到一些新因素的冲击。
2013年,国内高校启动了“2011计划”,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引领功能。“2011计划”从科技创新入手,虽然也涉及人才培养,但更多地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当然该计划也提倡吸引本科生参与其中,以及将其科技成果更多地反馈于教学内容当中。但是,“2011计划”的出发点是希望高校教师在科技创新上有所贡献。如何在“2011”计划的背景下,一方面规划好本科生培养计划,一方面落实好本科生培养方案,对于高校而言是一大挑战。
下一轮的“985工程”、“211工程”计划(专项计划)即将开始,这是国家为振兴学科建设而着力推进的计划,其中包括了科技与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也包含了人才培养的内容,但其关注点会被更多地放在科技与学术研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契机——新的计划或将给高校更大的自由度,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已经高度重视几方面内容统筹协调发展。高校能否在这些计划实施过程中,把本科教育与专项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服务,对高校来说也是新问题。
如何发展本科生教育,不至于遭受新因素的冲击?在我看来,中山大学在多年来加强本科生学习、生活、课程建设、体制建设的基础上,到了结合自身特色考虑质量提升的阶段。
中山大学是文理医工结合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前一阶段的通识教育做得稳定扎实,重点解决的是知识传授上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调动多学科资源,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在我看来,学校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意愿,而不是看重学生的创新尝试成败与否。
跨文化能力是在全球背景下衡量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学所在地广州邻近港澳,多学科、国际化的步子迈得较大。下一步,我们想让学生接受更多跨文化的知识,让他们在拥有跨文化的背景之后,有参与跨文化活动的能力。
人力资源的源头在本科生教育。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本科生培养的质量也决定了未来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2014年乃至之后的几年,在“2011计划”、“985工程”、“211工程”专项计划的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还能围绕提高本科人才质量这个任务,产生出更多的新思路、新做法,才能显示出抓好本科建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