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世宁报道:谈及东莞,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便是“外来工多、治安差、秩序乱”。日前,在中山大学举行的“走出课堂,叩问岭南——《东莞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以下简称《东莞人》)研讨会”上,总结出了一套新的东莞关键词:低调、务实、真诚、包容。
讲述东莞人自己的故事
民间文化才是大文化不接地气,何谈德育教育?
《东莞人》副主编胡传吉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有关东莞的各种段子在坊间流传:香港人画只龟,龟壳上写着“独自去偷欢,漏夜上东莞”;内地边陲小镇,高挂着横幅,声称“正宗按摩,来自东莞”。这些暧昧、故弄玄虚的说法,让东莞人哭笑不得。无论东莞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洗去这些偏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教授感慨道,对东莞,除了一般群众,在上层领导中也有类似现象,“近年来的广东社会评估,根据采集数据得到的各地社会发展指标,东莞都排在第一,但上面一直说,这个评估结果不适合公布”。外人关注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东莞本身往往被“外来人”、“外来工”遮盖,“我们忽视了东莞本身发生了什么事,这本书正能够弥补这一点,让我们了解现在的东莞是怎么走过来的。”
《东莞人》一书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从大一到研二的11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采写完成,他们居留东莞两个月,对100多位东莞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调查,书中内容以口述史形式呈现。《东莞人》主编、中大中文系主任李炜介绍说,书中的调研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人超过60岁,最年长者,受访时95岁,他们最了解东莞的历史与现状。“在今天的语境里,他们不大会出现在主流媒体或官方史书中,换句话说,他们是一个没有或缺乏光环的群体,但恰恰是他们的叙述,才最为客观;他们的故事,才最为真实感人。”
民间文化才是大文化
此次调研还原了东莞最本真的一面。李炜认为,东莞人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升了富了不变形”,详述下来则包括重情讲义、诚信勤力、低调谦虚、务实明理、包容并蓄等特点。
目前,很多地方都重视本地文化的归纳总结,但“不少地方政府的所谓文化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往往是提出一个概念,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搞一场大秀或者大型活动,很热闹但不接地气,和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更不能代表一方水土精神层面的文化。”李炜认为。中大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指出,民间文化才是大文化,而全国高校基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宝藏,研究的重点仍放在古代文献、古董等方面,“文献、古董很重要,但有古董不代表有文化”。黄天骥认为,应该把研究重点从“死”的东西上转移到更有现实意义的“活”的东西上,“传统岭南文化在东莞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东莞30多个镇,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点。虎门当年是销烟烧鸦片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全球知名的服装城;还有新莞人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
不接地气,何谈德育教育?
黄天骥建议,《东莞人》的做法要作为一个制度坚持下去,“以后一部分学生可以写学位论文,另一部分同学就搞社会调查。我们现在的教育不重视德育、不重视社会实践的教学,多数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小太阳’,不与社会接触,恐怕难以成为人文学科合格的人才。”
“德育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别人如何孝顺父母、亲爱兄弟、处理好邻里关系,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地方,才能上升到热爱自己的国家。”李炜说,目前,不少德育教育空谈理论,案例流于形式。
参加《东莞人》采写的黄怡辛有一个急迫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开展一次类似的调查。“在看似平淡的生活背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优秀的精神,值得每个学生去了解,大家都应该关注自己家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