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的古村能走出那么多名人,到现在还能保存得这么完好,证明这里的古人和今人都不简单。”昨天,多位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西樵松塘村、简村等岭南古村,对古村的深厚底蕴和良好保育表示肯定。
近两天,由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明清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樵山召开,两岸三地多所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岭南及其他区域历史文化。
前日,研讨会分四场进行报告讨论,与会学者围绕岭南、民族、海外、社会经济、思想与信仰五个话题进行了探讨。昨天,主办方组织与会学者参观考察了西樵山、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松塘村、简村等西樵最具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
不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此次参加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研究成果获益良多,而更让他们感受深刻的是西樵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几位专家学者还明确表示,西樵将成为其今后研究的重要个案。
据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介绍,本次学术研讨会活动是该研究院一项重要的文化盛事,旨在通过推动对西樵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提升南海的文化品位与区域形象。
■ 纵深
“天下之西樵”:明清西樵影响全国
“文翰樵山”重塑文化高地
纵览此次研讨会的所有课题,虽然与岭南相关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所分享的内容是西藏、内蒙古、香港、东南亚等地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为何要选址西樵?举办类似的学术研讨会,对于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的南海西部有何意义?
要跳出西樵看西樵
“西樵是岭南文化精粹所在,岭南文化高地;但是,西樵不只是广东的西樵、岭南的西樵。”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解释说,明清时期的西樵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正是因为当时政界、文化界等众多名人都在西樵讨论文化,碰撞思想。
“他们讨论的都不只是西樵、岭南,而是天下大事。正因为他们在西樵讨论天下,对天下产生了影响,所以西樵成了‘天下之西樵’。所以,我们今天要研究西樵及其文化,我们的眼光就不能被局限,我们要探讨全国、海外、天下,要跳出西樵,从西樵对各地的影响来看西樵。”
明代中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霍韬以及西樵人方献夫等在西樵山分别建立了书院,长期在此读书、讲学,引起了王阳明等思想巨擘的关注,西樵山也由此成为一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人文名山。明代著名学者方豪称其为“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
晚清以后,西樵产生了一批在思想、艺术、实业、学术、武术等方面走在中国最前沿的人物,是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粤剧大师任剑辉、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清代名医何梦瑶、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黄君璧等西樵乡贤,都成为了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的历史人物,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要研讨明清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在这里召开会议是最合适的。”温春来说。
开创校地合作新模式
西樵山,是岭南文化的原点,也是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坐落在西樵山脚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是中山大学首个文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院,开创了校地合作新模式;旨在建设成为集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为一体,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一方面,我们需要聚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共同研讨和发掘岭南文化,以及西樵的地方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借此将西樵打造成为国内外高端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的‘胜地’,从而树立‘文翰樵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延续这里千年不断的文明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并和西樵山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在一起。”
实际上,温春来所说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已经开始显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段雪玉表示,她之所以喜欢参加此类研讨会,正是看中其能汇集各地的专家学者。
“各地的学者都会受到这种号召,进而关注西樵这个地方及其历史文化。西樵可以代表珠三角,西樵是个很好的个案。”段雪玉说。
去年11月,由该研究院编修的《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首批11种书共7000册正式对外发行,西樵镇也成为广东省首个系统整理并发布历史文化文献的镇街。该研究院明年计划继续推出60多种图书。
此外,该研究院网站亦已完成初步建设,近期将正式上线,该网站的目标是建成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权威的资料、信息中心。
■ 链接
漫步千年西樵 尽阅古今文明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键在人。西樵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岭南文化在源头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此次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的松塘村便是一个典型。
村中300多年前的夹板泥墙古屋、一百多年前的镬耳屋,保存完好者不少,花岗石板铺筑的长街深巷和红砂岩、花岗石所砌的古井亦随处可见。
这是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落,从明朝出了一位翰林院进士开始,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解放后从松塘村则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因崇文尚教之风自古相传,被誉为“翰林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松塘村古韵犹存。
今年的文化节,松塘村结合千年书香门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出“千年松塘·翰林书乡”为主题,并复办该村明清时代流传数百年、曾中断60多年的翰林家宴,取得不俗反响。据介绍,预订消息发布仅两天,200多围翰林家宴就被抢订一空。
烧番塔、游秋色、观音诞、狗仔墟、吕祖诞、重阳登高等各种传统民俗也在西樵保存完好。
随着社会发展,一种对乡村和传统的思念愈发浓烈。“返乡”活动多了起来——大学生寻迹古村落,白领做驴友浪迹田野,企业主和公务员也抽空驱车自驾游。在西樵山,可时常看到这样的身影。
一种以文化、旅游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岭南名山”新形象正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