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2月20日电 “东莞可能是承受最多偏见的中国城市。”带着为东莞“正名”的使命,中山大学中文系一众师生深入莞城街区,采访超过百名东莞人,把他们的感人故事集结成书,记载东莞人勤劳诚信的优良品质。
“走进课堂 叩问岭南——《东莞人:讲出自己的故事》研讨会”20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据介绍,2011年12月,由中大中文系与东莞莞城牵手合作的“东莞莞城社会文化建设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启动,项目目的之一,即为东莞“正名”,并保存地方文化及传统文化。
“东莞可能是承受最多偏见的中国城市,各种段子在坊间流传:香港人画只龟,龟壳上写着‘独自去偷欢,漏夜上东莞’....。。无论东莞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洗去这些偏见。”文学评论家、中大中文系副教授胡传吉在该书的前言中如此表示。
参与该项目的中大中文系教授、语言学专家李炜介绍,此次由中大中文系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莞城街区,采访当地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人故事,采访对象超过一百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人超过60岁,最高年龄的受访者为95岁。根据录音,整理出约七十七万字的《东莞人》。
意在为东莞“正名”的该书中,更着力于展现东莞人诚信勤奋的品质。与会的中大教授金钦俊提到,书中让他印象至为深刻的是,一位卖烧鹅濑粉的老板,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去寻购“走地的瘦身鹅”,绝不买随时可送上门来的用饲料饲养的肥鹅。因为他怕“老街坊说,哎呀,怎么变了不同的味道”,他坚信“人们知道到这里吃,就是因为口碑好”。
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树森也曾在东莞作文化方面的调研,他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东莞老人称“不会留一分钱给儿女”,而是热心公益,把毕生收藏的东西放到博物馆里,并说“如果我儿子是‘败家仔’,把这些物品卖了,也赚不到多少钱;但如果他们懂得文化与经营,这就是老爸留给他们无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