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讲出自己的故事》日前在东莞市莞城区市民广场举办首发仪式。东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以及中山大学、莞城区办事处等相关领导与受访者、学校代表等共300多人参与了首发式。现场有读者表示疑惑,为何《东莞人》一书讲的大部分是莞城人故事。
用口述历史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故事
“经过两年的策划运作,《东莞人》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将赠送给受访对象、全市中小学代表、各镇街宣传文化部门及中山大学中文系全体本科生等,预计至12月中旬将全面发行,届时各大实体、网络书店皆有发售。”据莞城方面介绍,《东莞人》是莞城街道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化建设横向合作的成果之一。
该书以“故事”形式呈现,是“自下而上”的接地气、有“体温”因而容易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一评论人士表示,作品保持客观的第三方立场,通过实地民俗田野调查,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整理出关于莞城的集体记忆、个人生活、民间传统,再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形成一个个过去到现在的感人故事。力求对莞城世代传承的优良的伦理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等进行科学而深入的调研,精心整理、准确提炼出莞城本有的优秀人文精神。
《东莞人》为何大部分收录莞城人
据了解,中山大学中文系调研团队每天走村串巷,经历多月,对近150人次进行了访谈调查,这百余位的访谈对象中,包含各行各业,三分之一超过了60岁。但不少读者发现,该书虽然号称《东莞人》,但收录的几乎都是莞城人的故事。不少人疑惑,莞城能代表东莞人吗?对此,《东莞城迹》作者之一巨野子木说,“东莞人”的界定和范围值得大家讨论。东莞市批评家协会理事许泽平表示,不仅是要在全东莞范畴,还要选一些在东莞生活的人放进去。“东莞人不应该成为一个保守的原住民概念。”
该书主编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但采写工作由吴海敏、文淑贤等学生完成。读者李先生阅读了部分内容后认为,该书立意很好,以口述激活民间记忆,但写作形式太简单,内容也缺乏系统性,感觉被访者是各说各话,有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