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图像证史(节选)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12-08第B14版 作者:郑梓煜 慕蓉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2-09 阅读量:

传统媒体的视觉生产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转型?新闻摄影如何在“拍客化”的现场目击中突围,如何摆脱屡屡错失现场的挫败感?“图像证史”的观念能否在未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中被广泛接受?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新闻摄影的转向要基于现代主义框架向后现代的过渡

十九世纪摄影术发明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个是现代主义,一个是工业革命。摄影术的发明提出了一个跟今天的研讨会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即所谓真实性的问题。图像证史或者图像载史,背后其实是真实性问题。人工创造的图像指涉某种已经消失的或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核心是真实性,前者略等于后者,或几乎等于后者,这种情况的界定是摄影术发明后才有的。

在摄影发明之前,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如果放在今天数码时代来说,就是一种“模拟性真实”。而摄影术创造了一种“感光真实”。感光真实是上帝造物,是物理学赐予的。因此摄影术建立了一个真实观念,也因为这种真实观念使得运用摄影术生产图像的人超越了他们的前辈,获得了一种书写真实的能力。

在此情况下,社会必须把摄影术编制进整个社会的组织框架中,以承担过去由绘画承担的写实和记录功能。文明史因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就是“感光真实”和“历史描述”之间的主体关系必须被现代性和现代性背后的政治和传播机制所塑造。所以,我们现在讨论摄影,尤其讨论新闻摄影,它不是一个摄影术概念,而是一个摄影术被特定政治和传播机制重新组织过以后所呈现的结果。因为新闻本身,它不是一个摄影的结果,新闻摄影本身也不是一个摄影的结果,它与事件的关联性、历史的关联性,是受制于整体的政治和传播机制的。

过去的新闻摄影是建立在一个三位一体的框架内的:职业化的精英从业者、统一发放的传播渠道、权威审定的筛选机制。职业化和精英化使得“记录历史”不仅要有技术资格,还要有身份资格;信息需要通过特定的传播机构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统一发放;也正因此,历史书写的背后有一个权威审定机制,这个权威审定机制决定了什么会被拍摄以及如何被拍摄,这个审核机制告诉我们历史是重要性的选择,因为历史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囊括所有。

新闻摄影记者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获得位置的。今天新闻摄影面临的所有问题,失落也好荣耀也好,都是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被赋予的。今天我们讨论图像证史是在一个当下的环境中,即旧的框架到新的框架的一个过渡中。如果说摄影术是现代主义出现的一个标志的话,那么信息革命就是现代转入后现代的标志。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的出现导致整个传播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前面所说的“三位一体”在互联网时代就遭遇到困境。

在一个互联网时代里,精英化、专业化被消解,起码已经呈下降性趋势,所有人都成为相机持有者,图像生产已经几乎没有门槛。其次,媒体在互联网条件下不再遵从一个统一发放的机制,今天是多头发放,甚至出现了自媒体,获取信息的手段大大多样化。再一个就是,权威审定机制在今天虽然存在,但是很显然已经有了许多空隙。今天,我们生活在现代主义遗产和后现代并存的阶段,所以我们共享两个框架:传统媒体的那个“三位一体”框架——“精英/职业的、统一发放的、权威审定的”依然存在,但是一个新的框架也正在发展。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闻摄影行业,作为一个“物种”,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物种本身一定会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有点像十九世纪末期,当时现代主义艺术其实是在摄影术的逼迫之下产生的,摄影强大的写实功能迫使艺术家们放弃写实主义,转向抽象主义。这是一种被迫转向,但这个转向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整个艺术从过去的古典形态,或前现代的观念中脱离出来,催生了此后艺术史的繁多流派。所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消解了现代主义机制的权威和力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它可能带给新闻摄影行业一个新的契机,可能要打开某些大门,而大门具体在哪我们无法预言,但我想既然在100年前现代主义曾经打开过这样的大门,那么我相信后现代主义将打开更多的大门。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