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公益组织悄然刮起“APP”风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12-10第A10版 作者:彭文蕊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2-10 阅读量:

通过完成APP任务获取虚拟“大米”并兑换成真实的公益物资、在“青年行动”APP上签到便能及时分享活动场景并发起求助、下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漫画APP”即可在游戏中学会“防狼术”……近日,第三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以下简称“志交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416个组织447个项目入场“摆摊”。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现场发现,不少关注青少年领域的公益组织正悄然刮起“APP”风,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公益模式。

现象 移动应用成公益新渠道

据“志交会”组委会介绍,本届“志交会”不再满足于“搭台唱戏”,而是专注地将“橄榄枝”抛向青少年服务领域,重点围绕成长守护、教育培育、职业发展、婚恋家庭、文化体育、社会融入六大领域征集服务项目。

记者走访现场发现,在服务内容偏向青少年之余,参展组织的服务方式也颇具“年轻态”。“如果喜欢我们的项目,可以扫下二维码了解具体信息”、“我们有个微信公共账号,加关注可以知道更多”……为了吸引爱心人士的眼球,项目负责人使出各类“杀手锏”推销自己的项目,其中不乏“时尚”的移动应用社交媒体营销。位于展馆门口的“米公益”摊位,就是一个典型。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要钱?不多!要时间?不够!2012年,几名即将毕业的中山大学学生有感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本太大,决心创办一种新模式,让大家不用花钱就可以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米公益APP”就此诞生。

具体而言,用户通过完成APP任务:如“米妈妈”——定期给妈妈等亲人打电话,“米有氧”——每天完成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等可以获得虚拟“大米”,再通过选择感兴趣的公益活动,将手中的“大米”和其他用户一起兑换真实公益物资。当“大米”达到一定数值,企业就会将捐赠物资给到“米公益”的合作公益组织,再由其合作公益组织完成物资的送达。

玩游戏也可以做公益,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从7月APP正式上线至今,米公益完成了8个资助项目,还有多个项目正在进行中。

“‘米公益’降低了公益门槛,让公益成为人人能做的事情。”“米公益”华南区总监黄子为告诉记者,“米公益”是国内少有的将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结合的公益服务平台,它成功地将企业、用户和公益组织进行了对接。

“志交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也认为,“米公益”打破了以往企业或个人捐钱的模式,采用线上“众筹”的新方式,通过参与者与他人的合作,以集体的力量共同获得公益物资的兑换,创新了公益模式。

用意 用新技术凝聚更多的人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米公益”这样以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结合的公益服务平台为主平台的组织外,一些传统的组织也在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做公益。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用微信,它也给了公益平台无限扩大的可能。”广州市青宫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王嘉告诉记者,他们与广州市博源数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青年行动APP,应用者大都是各类公益活动的参与人。“大家可以在爱心地图上签到、定位,及时让其他人知道你在哪里,做什么服务,如果刚好在这一区域你比较陌生,需要求助的话,附近的人收到信息后也会立马给你帮助。”

在王嘉看来,这种线上的及时分享,可以连接到更多的做公益的人,促成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并节约沟通成本。“我们线下有个公益加盟计划,如果说线下大家是‘同盟’,线上就是‘圈子’。”

由广州漫友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漫画APP项目,则是看中了电子阅读这一平台。“据了解,现在用平板电脑阅读的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家长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很多都是用iPad进行的。”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是一款基于iOS平台的互动漫画电子书APP应用软件,由动漫吉祥物带领小读者进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漫画世界,把枯燥乏味的科普宣教转化为寓教于乐的互动漫画形式,让小读者在游戏互动中学习知识,内容将包括女童防狼手册等实用性很强的信息。

“米公益”创始人之一王子则希望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大家将公益进行到底。“在国内可能95%的大学生都支持做公益,然而真正做公益的也许不到5%。而这5%中很多可能因为个人时间和金钱成本比较高等方面的原因都坚持不到最后。”王子说,他们做“米公益”是一种尝试,希望公益就像普通生活那么简单,即使不迎合他们的理念,能够参与其中也是在不知不觉做公益。

据了解,截至12月初,“米公益”网页的用户量已达3万。虽然现在用户量很大,但是用户对于公益的理念还需培养和更新,所以他们开了交流群,开了“米饭”网站希望大家通过交流能够进行观念上的创新。

前景 公益模式将更加多元化

对于公益模式的创新,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谭建光很是看好。“‘米公益’利用新技术迎合年轻人心理,让公益做得更有趣,这种模式很不错。”谭建光说,线上线下结合的公益模式也是对传统公益的一种补充,使得公益组织更加多元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更加蓬勃。

“公益创新就是指民间普通人通过创新的志愿行动来实现公共利益或者公共价值。”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朱健刚认为,社会创新中的公益创新尤为重要,因为公益创新是寻求官民共识,通过有意识的官民良性互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良好的社会建设的手段。

2011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公益也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例如,于建嵘等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和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行动,都通过微博迅速推广开来。

相较而言,“米公益”也算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的产物。“无需传递过多公益理念,让人知道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可以了。”朱健刚说,公益会逐渐成为普通人就能做的事情,不会再像过去一样一定要是英雄才能做。而公益的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像“米公益”这样创新模式的公益组织也将越来越多。

■ 链接

何谓APP

APP即application的简写,因此被称为应用。APP通常分为个人用户APP与企业级APP。个人用户APP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而企业级APP则是面向企业用户开发的。如今,越来越多的组织将移动APP运用到公益领域,让爱心随时掌握在人们手中,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慈善高门槛的认知,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