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写作基础课的学生不停地在新浪微博“推销”自己的作品,其中还有“转发量可以加分”、“转发一次加一分”的字眼。知此情况后,该课授课教师陈敏@柳絮cmw立即在微博和课堂上澄清:“这不是强制性要求,更没有‘转发量=成绩’这一说法。”
教师:转发量仅供参考
2日,陈敏老师在个人微博上发布:“我再郑重澄清一下,你们可以把作业放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引发讨论,但这从来就不是强制性要求,更没有“转发量=成绩”这一说法,我说的是转发量作为参考,并在上周课上进一步解释了,不必单纯刷微博转发量,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家对你们作业的评价和讨论,请勿误解。”
为何学生会误解陈敏老师的意思?陈敏表示,她在课件上已明确说过大家可以放到网上供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转发量仅供参考,没有说可以加分。“我看到有同学采访写的东西很好我也会转发。况且成百上千次的转发量有什么意义?如果要算成绩,我也很难去统计。”
学生:转发多出于人情压力
陈敏还提到由于别的课程有相关规定,导致同学们误以为她的课程也需要这么做。记者了解到,该学院开设的另一门平台课程《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组课堂网络展示部分有如下规定:展示后1周内制作成视频或以长微博形式挂微博上,转发过300次得到5分。小组成员用小号刷屏无效,助教会做检查。
记者发现,往年需转发过1000次才能得到5分。对此,《社会心理学》一课的授课教师何凌南表示,因为同学们反映效果不太好,更多的是功利性转发,违背了初衷。“我原本是想让同学们学会说服人的技巧,学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吸引人转发。但最后变成了单纯的刷屏,没有任何意义。”
是否会考虑取消这种教学方式?何凌南老师称不会取消,只能个别调整。“我本身是学公共传播的,这种方式是有其意义的。它可以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推销信息。现在大家很容易把作业变成任务而不是技能的学习,如果取消了,大家就更不去学。”
中山大学大二的曾同学表示,身边很多同学转发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容有多好,纯粹是由于人情压力的缘故,这与老师想从转发数看学生作业质量的初衷相违背,“而且刷屏很讨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