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毕业生“最难就业季”的话题刚沉寂下来,来年就业工作又尚未开始之际,教育数据分析机构麦可思不忘适时地翻炒一些旧数据,以让公众感知自己的存在。最近该机构公布了一份2010届毕业生收入的城市排行榜,从第1名上海的3869元排到第18名郑州的2306元,引来不少讨论。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瓜分前四名不让人意外,让人不解的是“18”这个数字。一般对中国主要城市的比较多选用“35个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该排行榜只比较了18个,使排在尾三的城市显得很尴尬。但如果翻查麦可思历年的就业报告,能发现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79元,与15名西安的2484元相若。因此,能上榜的城市,工资水平其实已经相对体面,哪怕是排在西安之后的城市,也勉强接近全国均值。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没能上榜的大中城市。
只把座次排到全国均值后三位,麦可思如此处理,可能是为存厚道。这种猜测并非无的放矢,在这18个城市中,如果按东中西地区来划分,有13个是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仅武汉(2808元)与郑州两个,西部城市则只有成都(3036元)、重庆(2637元)与西安三个。剩下的中西部大城市的工资水平,实难让人寄予厚望。因此,笔者倒是认为,这个排名榜对于关心民生问题的读者而言,最大的功用是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存在严重的地区间收入差异。
另一种解释,可能排18之后的城市,即使排出来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它们显然吸引不到太多大学生。这个推测有更为充足的数据支持。麦可思今年夏天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24.1%以环渤海地区为就业地,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例则分别是24.9%与20.8%,总人数接近500万。另一个更让人心寒的数字是,20%的本科生在直辖市就业,相当于130多万人——当中绝大多数显然首选京沪两市。换而言之,即使用最宽泛的定义,人口占全国仅三成左右的三大经济区域,吸引了约七成的大学毕业生扎堆求职,其中又以几个一线城市为主;中国的其余省市加起来,才仅仅分到三成。
每逢谈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沿海大城市都会说毕业生太多了,但教育部的回应是大学生比例仍偏低,中西部还诉苦说招不到大学生。如果把这个排行榜的数字与大学生就业地的数据摆出来分析,不难发现大家说的都是事实,但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收入差异大得过分。在贫富悬殊末端的西部省市,招人时门可罗雀当然凄清,但顶端的富户如京沪,也未必见得就很高兴,因为它们必须每年面对逾百万毕业生涌入求职。对此,经济学家们可能很惬意,因为收入差异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高效地配置人力资源。可是,一大批本可以在中西部老家长袖善舞的大学生,最终在沿海大城市里逐底竞争,部分只好用一顶硕士帽换一身城管制服;而沿海大城市的本地大学生则在家门口也难以正常就业,分享不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不少最终沦为啃老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没有人是赢家,最大的输家是交税让政府办大学的纳税人。
大学的扩招如要裨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让人才可以根据专业技能与职业前景而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来选择就业地。在地区发展差异的客观现实面前,这需要中央政府以强有力的手段干预中西部收入水平,一个最起码的目标是让家在中西部的大学生愿意留下来。否则,中西部省市只能长期成为被“吸干脑汁”的地区,而沿海地区又因为高消费外来大学生而患上“人才高血压”,造成自身的各种社会问题。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