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公交记忆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11-06第A1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1-06 阅读量:

广州人爱家乡,善怀旧。君不见报章登载的陈年照片,成了阅读的亮点。前段,在恩宁路拆建前,在海珠桥大修前,人们蜂拥地跑去拍照留念。更有趣的是,月前“热狗车”宣布将停止营运,人们留情这曾为城市交通立过汗马功劳的旧物,竟纷纷前往乘坐,愿意留下在车厢里挤出一身热汗的记忆。

抗战胜利初期,广州才出现公交车,是用货车改装的,车头拖着一个长方形的车厢,乘客活像是被运往屠宰场的猪仔。至于行车规则,抗战前按英制“左上右落”;抗战后则按美式,改为“右上右落”。我们一批小学生,还被派上用场,在街头大唱宣传歌曲,记得歌词是“车马靠右行,行人靠两边”。其实,那时的公交车既小又少,装备简而又陋。乘客到站,喊声“有慢!”这活动“猪笼”便停了下来。后来车上装了电铃,乘务员按一声长铃,表示有人下车;喊声“开得”,司机大佬便踩动油门。

新中国成立后,车头与车厢连在一起,连接处稍有流线型的味道。有一个时期,汽油短缺,公交车以煤炭发动,车厢又都驮着煤炉,屁股冒着黑烟。再往后,形势有所改善,车身加长,动力也加大了,甚至一个车头可拖动两个车厢,车厢以圆盘连接,两侧蒙着手风琴皱褶式的厚帆布。若要在狭窄的马路上转弯,司机大佬得瞻前顾后,这是对驾驶技巧的严重考验。又不久,市面上出现了无轨电车,车顶上拖着两条长辫,摇摇曳曳,去往无声,颇让市民们耳目一新。

广州人多车少,公交路线就那么几条,上下班挤车,实在是苦事。那时公交车都是“热狗”,上了车,人挤人,针插不进,水泄不通。人们死命攀着扶手,像是一根根压缩袋里的香肠。那汗臭味、狐臭味、女人头上的香水味混成一片。往往连车门也挤满了人。要上车者,便拼命推压前面的乘客,勉强挤出踏脚处,才能艰难地关上车门。总之,只要上了车,死活在所不计。当然,这也是小偷上下其手的机会。“文革”时,我挤公交,被扒去一沓“肉票”,全家半年里吃不上肉,害得“嘴巴淡出个鸟来”(《水浒传》语)。

广州地铁开通后,公交车的营运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车上有冷气,除了上下班时间外,人们坐公交,好过多了。特别是近年以来,乘客让座之风逐渐形成。每当车上播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声音时,青壮年见有老人小孩上车,纷纷自觉让座。于是“谢谢”、“别客气”之声不绝于耳。被让座者心存感激,而让座者也受到人们的尊敬。我不知别的城市情况如何,就让座俨成风气这一点而言,我很为广州人自豪。

不过,也有些年青人穿戴时髦而素质粗鄙。他们明知有老人小孩艰难地站在面前,却坐着或闭眼诈睡,或低头玩弄手机。其实,他们未必不知道被人投以鄙夷的目光,竟又不知羞耻。至于有些男女旁若无人,搂在一起,“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牡丹亭》语),他俩在感受肉欲,别人则感到肉麻。

在公交上让坐,虽然是小事,但我看到了广州文明之风在发展。我想,只要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只要有关方面引导得法,广州一定能成为真正文明的城市。

你说我说:

上期,本专栏《文化公园看攻擂》一文引读者热议:

喜闻广州筹备世界围棋锦标赛。这种喜,也是一种悲凉,因为它正离我们远去。不可否认,现在下棋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的娱乐有了多样化的选择,热衷棋类活动的群众越来越少,倒是冷落了棋子们。(读者:谢秀文)

不知是不是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如今鲜有看到热闹的街头棋局。偶尔在北京的胡同和广州的公园里看到,就觉得亲切又感动。(读者:高天)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