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处理新快全球问计”持续近三个月,收集到了不少世界各地垃圾分类的经验。近日,我们还邀请了高校学者畅谈垃圾分类见闻。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光宇认为,广州推行垃圾分类急需培养居民环保意识。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则建议,广州实施垃圾分类前期,需要增加保洁员队伍。同时,政府可以像日本一样分不同的日期回收不同垃圾。
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每周固定时间分类收垃圾
作为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杨中艺一直关注广州的垃圾分类。“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跟我当时预料的多数一致。”当记者问到关于广州垃圾分类的问题时,他开门见山地回答,一味依靠国外的经验去指导我们的分类,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我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强,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种情况下,通过两个重要措施实现广州垃圾分类。
一是,垃圾分类前期保洁员队伍上门收垃圾是要一直持续下去的。他分析,现在部分市民素质不高,仅靠个人自己去分类,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做不到。如果有一部分人做不到分类,整个系统就会崩溃。他强调,在推行垃圾分类前期,保洁员队伍的作用非常大,政府需要增加保洁员队伍。
日本按照不同的垃圾分开不同的日期来回收,给他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这一点是广州做好垃圾分类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他介绍,日本垃圾分类比较简单,分为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可燃烧垃圾去垃圾场处理,不可燃烧垃圾就去填埋场。可燃烧垃圾每个星期可能就回收一次,不可燃烧垃圾可能一个月收一次。他建议,广州可以在不同的日子回收垃圾,比如一周五天的回收湿垃圾,每周设定时间分别收取有害垃圾、需要填埋的垃圾、可焚烧的垃圾。“保洁员上门的时候看你没扔对,可以拒绝回收。”他指出,这样可以让垃圾回收系统轻松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