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挥天下泪 壮海军威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10-23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10-23 阅读量:

趁着假日,我专程到海珠区宝岗大道附近,参观辟为邓世昌纪念馆的邓氏宗祠,缅怀这位在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爱国英雄。

邓氏宗祠坐落在一条清静的巷子里,屋宇幽雅,氛围肃穆。屋后有宽阔的后园,芳草萋萋,古树参天,传说园中有一棵凤眼果树,还是邓世昌手植。我转入正厅,在邓世昌的塑像前,瞻仰良久。他那坚毅的眼神,刚正的脸容,令人肃然起敬。

邓世昌是地道的广州人。在19世纪,日本军国主义者定下了侵略中国的方针,1894年,其陆军从朝鲜丰岛直逼鸭绿江;海军则游弋黄海,伺机扑向京畿。日舰在大东沟附近与清朝的北洋舰队遭遇,爆发了激烈海战,清军旗舰“定远”号中弹受伤。邓世昌作为“致远”舰的管带,立即挂起帅旗,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日舰果然集中火力向“致远”射击,致全船着火,右舷倾侧。邓世昌发现日军旗舰“吉野”号至为猖狂,便驾着受了重创的“致远”号,直撞过去,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吉野”大惊,仓皇发炮拦截,“致远”不幸中弹沉没。当是时,邓世昌坠入海中,他不让同胞拯救,誓与军舰共存亡。他按着爱犬的头,同沉沧海,慷慨殉难。消息传来,惊天地而泣鬼神,光绪皇帝也垂泪写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致祭。据闻,在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时,“皇军”多在学校、祠堂里驻扎,唯独不敢进入邓氏宗祠。可见邓世昌的刚烈余威,仍寒敌胆。

我在祠堂的凤眼果树下踯躅徘徊。风起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听到了辽海掠岸的涛声,看到了甲午海战抗日将士血肉交迸的悲壮场景。我想到,在岭南,我们的祖辈,最早接触到西方的先进事物和思想,也最早认识到世界列强图谋掠夺我国资源的丑恶嘴脸。因此,近百年来,岭南这片热土,不断涌现像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为祖国的命运上下求索;在抗击列强的斗争中,特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不断涌现像邓世昌、薛岳、叶剑英等卓越的将帅,为保卫国土和民族解放甘掷头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岭南人敢作敢为生猛品性的统一。不错,岭南人平素淡定温和,但心存浩然之气,一旦祖国需要,目眦俱裂拍案而起的忧愤之士,历代均有。邓世昌,正是爱国的广州人的代表。

我又想,在甲午海战中,清兵的溃败,是必然的。根据史料记载,当年中国和日本海军的实力,其实旗鼓相当。但是,清廷内政窳败,统治者腐化奢侈,把大量军费挪用于修建圆明园。当日本咄咄进逼之际,清廷只想息事宁人,希望由西方大国出面调停纷争。加以军纪松弛,军备不修,那艘作为北洋舰队主力的“定远”号,竟七年未曾修整。这样,和日寇对阵时,弹药喑哑,即使将士们舍身杀敌,而失败的命运,已注定不可避免。

我离开邓氏宗祠,回望门口“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的楹联,不忍遽去。邓世昌为国捐躯,已有120年,他的英名,也已留在人们的心上;而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更应留在我们的心上。

你说我说:

上期,本专栏《执子之手,与子拍拖》一文引读者热议:

旧时哪怕夫妻在街上公开拖手也被视作有伤风化。在感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免怀念起人们过往的矜持来,如今不少情侣在地铁等公共场所也不避讳,动作过分亲密,叫人好不尴尬。(读者:静婉)

谈恋爱的说法有多种,东北人叫“处对象”,四川人说“耍朋友”,广州人称“拍拖”。“处对象”透露出东北人的豪爽霸气,“耍朋友”表现了四川人的乐天幽默,而“拍拖”则折射了航运与广州的息息相关。(读者:老何)

爱情这东西,还是含蓄点好。谈恋爱讲的是恋爱双方互相理解、配合、用心,彼时男女恋爱虽然拘谨、羞涩,却更给人美好想象。如今谈场恋爱像吃快餐,吃得多、吃得快、吃得随意,却吃不出以前的味道。(读者:稻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