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面,有好几座大桥。不过,在广州人心中,分量最重的,是海珠桥。
最近,海珠桥结束大修,全城振奋。人们除了看到它显得更加恢宏外,还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一是恢复了由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三个大字。当年,陈济棠主持粤政,决定建桥。胡、陈都是国民党元老,对推翻封建王朝和建设广东,有过贡献,也都有过缺失。千秋功罪,可由评说,但历史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让它恢复旧貌,正好表现出广州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包容的气度。
另一亮点是竖立在桥侧的几组雕塑。它们分别形象地表现海珠桥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1933年,海珠桥建成,我还未出生。后来稍懂事,常看到大人们提到海珠桥时,自豪之情,溢于眉宇。有一次跟着叔伯前往长堤,远远望见大桥像钢铁巨人,横跨两岸,那体积,那气派,让我又惊又喜。人们还告诉我,它是当时中国最大和设施最先进的铁桥,中孔可以开启,大船可以通过。据说,大桥开通之际,长堤一带,万人空巷,市民像看待自己儿子那样,迎接海珠桥的诞生。
不过,广州人又亲眼看到这座大桥,顷刻间沉入江底。我清楚记得,1949年10月14日下午,我们在学校里,忽听到轰隆一声,山摇地动,大家吓得抱头乱窜。跑上楼顶,便看到长堤方向,烟雾沖天。正惊惶间,街上有人说是海珠桥被炸断了。后来人们都知道,是溃败的国民党军队炸毁了海珠桥。无辜群众,死伤惨重。
局面平静后,我们到长堤一看,只见许多房屋倒塌,遍地瓦砾,桥体断裂,坠入江中。抗战时,曾被日本空军炸伤的海珠桥,尚能躲过劫难,想不到它竟然断送在中国人之手。不过,这一声巨响,也敲响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的丧钟。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仅过了一年光景,广州人便让海珠桥重新屹立。广州人为重整乾坤的堅毅意志,和飞跃的建设速度,感到无比自豪。
我忘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通过海珠桥的情景。每到上下班时刻,桥面上人头攒动,人如潮涌。大家推着自行车,挤着上桥;下桥时,自行车相互紧跟,风驰电掣。从高处望去,人流一边像蚂蚁爬坡,一边像飞瀑直泻,这画面,简直是天下奇观。其后,海珠桥历次大修,便要更多考虑汽车通行的需要了。桥面上自行车铺天盖地的日子,一去不返,这又反映了广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今,桥头雄劲的题字,桥上厚重的雕塑,面对滚滚珠江,仿佛在诉说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铸造了海珠桥的辉煌。海珠桥如长虹卧波,也见证了广州人历劫经磨,不断前进。“大江东去浪千叠”,流不尽广州人对海珠桥的情结。而不忘历史,瞻视未来,这海珠桥有创意的亮点,熠熠生辉,也展现出广州文化精神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