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烧衣祭祀说盂兰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8-21第A15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8-21 阅读量:

近来,有关“孝”的问题谈得很多,网民们也议论纷纷。

“孝”,应属于道德范畴。不过,古人提出“以孝治天下”,有些规定成为法规,是不能违反的。例如父母去世,当官者必须辞官回籍守孝27个月,这叫“丁忧”,否则便属犯法。但是,他们更多是通过正面宣传孝行,推行与“孝”有关的仪规,甚至利用迷信的形式歌颂孝子,打击忤逆,把孝道推到极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便是儒道佛三教结合起来宣扬孝道和爱心的节日。

七月十五,被称为盂兰节。“盂兰”,是梵语“倒悬”的音译。救人于倒悬,自然是做好事,做善事。据佛教故事说,佛陀的大徒弟目犍连,其母青提夫人一生做尽坏事,死后被打进十八层地狱。目犍连见到母亲在地狱挨饿,便赶紧给她喂饭。谁知饭到嘴边,化为烈火,青提根本吃不下去。目犍连很伤心,求助于佛陀。佛陀见他孝顺,便告知,解救其母的办法唯有在七月十五日准备饭食果品,布施僧众,方能救赎。目犍连遵嘱,其母果然得救。从此,许多人效法目犍连的孝心,在十四或十五那天救助饿鬼,超度亡魂,这就有了“盂兰节”的习俗。传说这段期间,阎罗王也打开地狱之门,让无主孤魂也可到人间蹭饭。

在广州,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称盂兰节为“烧衣”。因为那天晚上,除了要给亡魂供奉食物外,还要焚烧剪制的小纸衣和卷成布帛模样的衣纸。那一天,我们小孩子的心情也很忐忑,因为饭前祭祖,多有芋头炆鸭这道好菜。我们拜过祖先,便据案大嚼。不过,饭后,夜渐深,婆婆妈妈们到门外焚香点烛,烧衣拜祭,我们躲在一旁观看,心情又有点恐惧。这时候,嘴里芋头炆鸭的美味,也惶惶然淡出。

屈大均说,广州人“十四祭先祠厉为盂兰会”。可见它和清明节一样,都有祭祖尽孝的性质。只不过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推行,而盂兰节则有更多的宗教迷信色彩。不过,中国人从来重视孝道,每逢节日都要拜祖先。就盂兰节而言,除祭祀自己的祖先外,兼祭无主孤魂。这一点,在迷信的外衣下,其实与儒宗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一脉相通,是以神秘的色彩,向人们灌输“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教育。

我不主张“烧衣”,这里有防火和给孩子心理影响的问题。不过,从我国传统以及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到现在都还有过盂兰节的习俗看,可见其影响的深远。话又说回来,与其在父母身后,才想念双亲养育的功劳,倒不如珍惜现在,纵不能膝下承欢,也应常回家看看。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