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阅读实现梦想——聚焦第二届南方国际文学周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8-18第10版 作者:林旭娜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8-19 阅读量:

名家大讲坛

“大家一直强调一个词叫非虚构,但是我不希望这样的强调给大家一个印象,觉得虚构是一个贬义词,并不是说非虚构就一定比虚构好,这两种写作方式,都是为了抵达真实,只不过真实有的时候表现方式不太一样。”

——谢有顺

“从上午到现在,大家一直强调一个词叫非虚构,但是我不希望这样的强调给大家一个印象,觉得虚构是一个贬义词,并不是说非虚构就一定比虚构好,这两种写作方式,都是为了抵达真实,只不过真实有的时候表现方式不太一样。”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读《红楼梦》,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虚构的人,历史肯定不会有这个人,但是读完这部作品,你会觉得这个虚构的人,可能比真实的人还要让你印象深刻,你读鲁迅的作品,你一点都不觉得祥林嫂是虚构的,你会觉得他就是真实存在的人,甚至这个人存在的真实感,会超过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的人。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他通过心理的刻画想象,通过对人生命运的探索,他可以塑造比现实还要真实的人物,如果你看过《鹿鼎记》,你会觉得韦小宝比鳌拜还要真实,但是我们知道鳌拜是真实的,这就是文学的很高的境界,可以把假的写成真的,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被诟病,问题就在于他把真的写成了假的。”谢有顺指出,这里有一个写作态度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就真实的呈现建构,它有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细节,甚至一句一句的话累积起来,有时候你一个细节的造假,或者一个细节的不真实,会瓦解我们对整部作品的信任。

好几年前,谢有顺和莫言先生一块在青岛讲课,莫言跟他讲过一个故事让谢有顺印象深刻。他和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见面时对他说,那个描写大雪的细节,“不知道这个雪是从天上下来的,还是地上冒出来的”,应该是真实的。但是帕慕克写到子弹打穿巨大的烟囱时,烟囱冒出的蒸汽像火炉上水壶烧开水壶嘴冒出的蒸汽一样,莫言先生说我不相信这个细节,最后帕慕克承认了是自己的想象。

王蒙先生在外国小说里面读到这么一个细节,讲一个美女穿着高跟鞋过来,声音就像敲打咖啡杯。有一段时间,王蒙先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住宾馆时都要去敲咖啡杯,他试图敲出高跟鞋的声音。“我想这个细节背后,缘于他对真实的探求和还原。所以作家无论他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其实都要寻找自己的方式来抵达他认为的那个真实。”谢有顺认为,很多人把文学当作社会的记录传声筒,或者当作眼见的真实客观的描述,这是文学最肤浅的一面,文学更要探究心灵的微妙的转折。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小月月事件,如果从新闻的描写你可以说有十七八个人路过都没有救援,你对道德的滑坡感到心痛。但是文学要这么写就太肤浅,文学要写的是经过这个小孩身边没有停下脚步的18个人,那一刻他究竟想到了什么?”谢有顺认为,探讨18个路人的内心世界价值更大,而简单谴责并不能够提升公民的道德。

“第二个层面的真实,真实不是技巧,不是实证主义,不是物质层面上的这种真实感,而是要有内心灵魂意义上的真实。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能够进一步认识真实,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