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那些年,我们的录取通知书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7-16第A20版 作者:徐静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7-16 阅读量:

今:陕师大毛笔手写版“最值得珍藏”

昔:还要办理油粮 关系介绍信

本报讯 “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它是全国高校唯一坚持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陕西师范大学请老教授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被网友誉为“最值得珍藏录取通知书”。

中国风 陕西师范大学

退休老教授 日书一百份

陕西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惠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师大于2007年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时开始用毛笔书写本科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也采用了相应材质的纸张,今年要发出4570份通知书。截至昨天下午6时,已完成2200多份通知书的书写。

他介绍,以往是请本科生手写,但今年专门邀请、组织校书画研究会一批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题写通知书,让通知书的书法艺术性进一步增强,更具有收藏意义。放弃休息时间参与手写的该校书画研究会会长贾温性老师说,其实早在1977年和1978年,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时就曾经用毛笔书写过录取通知书。这次他们组织了六七位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分别用楷书、行书、隶书三种书体题写通知书。年龄最小的贾温性老师今年60岁,最年长的文占绅老师今年已经80岁高龄。每人每天书写100多份,两天时间就完成了陕西师大提前录取批次1300多名学生入学通知书的书写。

篆体字 中山大学

印于封面 延续两年

广东尽管没有毛笔手写通知书,但“手写体”已在江湖使用多年。2011年,中大开始使用陈炜湛教授亲笔书写的篆体字“录取通知书”印在封面上,纪念价值颇足。记者获悉,该校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仍将采用这一“手写体”。陈炜湛1962年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从容庚、商承祚教授治古文字学,近年来致力于古文字的普及工作。

DIY 广州外国语大学

学生设计 校长祝福

今年广外将放手让在校的学生为即将成为师弟师妹的新生们设计录取通知书。据了解,广外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将由该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同学设计。更为特别的是,与通知书一起送到新生们手里的,还有一封由该校党委书记隋广军与校长仲伟合共同署名的祝福贺卡。

小清新 复旦大学

手绘地图 入校指南

今年复旦寄出的信封里,除了通知书外,还多了一本生动的《复旦生活指南》手绘书,由2012届哲学学院毕业生周颖设计制作,可说是一份来自学长的“特殊礼物”。《指南》共包括“复旦本部地图”、“附近公交”、“周边美食” 、“附近超市卖场”等12部分共20多页,全部绘有可爱的卡通形象。

小小通知书 长长历史链

小小通知书,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折射出时代的特征。记者看到多所高校不同年代的录取通知书,有些内容持续未变,如转移党、团关系,迁移户口。

如果说原来的通知书仅有通知功能,现在的通知书会带有更多的温情因素在内。通知书上有学校简介,有学校的校歌和校训,这些都是对学校有形无形的宣传。

2010s 纸片加芯片

2012年7月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派内含芯片的录取通知书。具有加密防伪、快捷报到、校园导航、校园介绍、生日祝福等功能。持有录取通知书的新生走上接站校车,就能被自动识别身份。

1970s 久违的这张纸

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年的录取通知书。简单的一张白纸,简洁的一段文字,对于那个年代的考生,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960s 还需粮油票

1960年,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通知书,特别要求考生在办理好户口迁移的同时,还要办理油粮关系介绍信。这是当时几乎所有高校的做法。

1950s 也可转户籍

1952年9月南京大学正式成立并独立招生的首批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住校者需缴户口迁出证,不住者缴户籍证明书”(来自新浪博主“老南京”)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