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31名年轻科学家被选为广东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青年”,每人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提供的百万元科研资助。据了解,31人中14人为“80后”,占总人数的近5 0 %。南都记者上周末对其中3名“杰青”进行了专访,揭秘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
他教学生用统计学方法找老婆
姓名:郑伟诗
年龄:32岁
身份: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这些新潮拉风的IT词汇,是中山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郑伟诗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
尽管他是出生于1981年4月22日的“80后”,但他的科研成果却不容小觑,在相关领域,他已发表主要论文47篇,含4篇PAMI文章、17篇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二区以上论文和13篇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达685次。
如果说“人脸识别”一词还稍显生涩,那么苹果粉应该很熟悉最近风靡的手机游戏“开心明星脸”,通过上传用户个人照片,系统自动根据面部特征“搜索”到匹配度较高的明星照片。游戏背后,就是最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
而郑伟诗博士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图像理解”,主要分“人脸识别”和“行人再标识”两大研究方向。在人脸识别领域,他针对特征提取、光照和遮掩等问题做了系统性研究,试图解决光照等归一化问题和带遮掩的人脸识别难题。同时,他也通过分析人的躯干和衣着等信息,在公共监控场所下,识别和匹配不同视域下的行人。
郑伟诗是地道的广东人,本硕博就读于中山大学,博士后求学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在中大,郑伟诗除了带研究生做科研项目,也会给本科生上些基础课程。他的讲课风格非常生动有趣。学生@of李定在微博上说:“上郑伟诗的《数学综合训练》真是有收获啊,第一节课教我们用统计学的办法找老婆。第二节课教我们用层次分析法从10个候选老婆里挑老婆……”与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怪人不同,郑伟诗闲暇时喜欢读书看电影,偶尔也游泳打羽毛球。他最偏爱历史方面的书籍,其中首推《东周列国志》和《三国志》。
“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才能快乐。”说起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计算机专业,这名副教授孩子般笑着说,“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变形金刚》这部动画片,痴迷人工智能技术。”就读于广州市第六中学时,在计算机老师的鼓励下,郑伟诗为参加计算机竞赛而自学编程。从此,他与计算机结缘。也因为对人工智能的痴迷,他还喜欢看电影《终结者》还有美剧《星际之门》。
郑伟诗对未来的科研和人生都充满期待,“我相信《变形金刚》里的人工智能,有一天,一定会成为现实”。
别人养宠物 他养细胞
姓名:陈捷凯
年龄:29岁
身份: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捷凯博士的科研领域属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他是一位每天都要跟细胞打交道的“80后”。生于1983年的他,也是31位新杰青里两名不满30周岁的科学家之一。
“就像社会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务和作用,成体细胞和多能干细胞是两种遗传背景相同但功能不同的细胞。”陈捷凯用通俗的比喻来做科普: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移植被认为是可以治疗白血病、帕金森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陈捷凯研究员与团队成员经过4年多努力,于去年底成功破解了细胞转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他们发现细胞诱导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外观酷似干细胞的“假货”,“这类假货数量巨大且状态稳定,让大部分细胞都被阻碍在‘路障’之外。”在实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诱导成功的“路障”,还找到了清除“路障”的办法——这些酷似干细胞的“路障”在某些诱导条件下,如用维生素C处理,也会变成货真价实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陈捷凯博士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之后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陈捷凯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人工对细胞状态转化的控制,“我希望能控制细胞的命运。”为了“解开生命奥秘”这一远大理想,陈捷凯说他注定要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终生,这也意味着他以后“宅”在实验室的时间会更多,“一开始养细胞,就没有了假期,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去给细胞更换培养液,如果不换,细胞就死掉了。”尽管他也很喜欢旅游,但周游世界这个梦想,目前看起来时间条件还不宽裕,“我希望今年可以挤时间先去一趟美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