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一条以数字命名的马路,叫六二三路。
今天,一些年青的朋友,如果对这路名感到奇怪和不解,那么,请到人民桥北畔去看看吧!那里竖立着一个造型简朴的纪念碑,刻有“毋忘此日”四个大字。在附近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如今这高约3米的纪念碑,并不显眼。何况,桥下车水马龙,你甚至很难在车辆的缝隙中发现它的踪影。不过,老广州人都记得这块石碑的存在,记得这不长的路段,铭刻着广州人的一段伤心史,记录着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
为什么要“毋忘此日”?此日,指的就是在1925年6月23日。这一天,广州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案。根据史料记载,现在的沙面,在清末原是珠江河面的一个小沙洲,名为 “拾翠洲”,清静优雅。八国联军侵华,孱弱的清廷把拾翠洲划为英法租界。又在北侧挖掘连通珠江的河涌,小洲便变为小岛,被称为“沙面”。从此,鹊巢鸠占,沙面由外国人管治。而对岸那仍属中国的河堤,也成了一条道路,路侧商铺林立,人们称之为“沙基”。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的资本家镇压工人罢工,杀死了中国工人顾正红,激怒了上海市民。五月卅日,上海学生组织示威抗议。当游行队伍行经英租界,英军竟开枪射杀我同胞十多人,重伤数十人,逮捕百多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同胞万分愤怒,“打倒帝国主义”的吼声响遍了全中国。6月23日,广州各界七万多人在东较场集会声援上海工人。会后,游行队伍行经沙基,准备到西瓜园(即现《广州日报》社址)散队。谁知以岭南大学为首的队伍刚抵沙基西桥,英、法殖民者突然开枪扫射。群众走避不及,一时秩序大乱,当日死亡者61人,重伤者170多人,轻伤者无数。这一天,珠水滔滔,流不尽英雄的血泪。
“6·23”惨案发生后,周恩来、廖仲恺均发表文章和挽辞,愤怒谴责帝国主义者。为了纪念死难同胞,当时的广州市政府把沙基定名为六二三路,又建立“毋忘此日”纪念碑,提醒国人毋忘先烈流下的鲜血。
那一天,在六二三路牺牲的岭南大学学生中,有区励周、许耀章两位。为了纪念他们和另一位革命烈士史坚如,岭大“惺社”的同学在康乐园亦即现在中山大学草坪的中央建立了“惺亭”。惺者,醒也,有醒悟的意思。同学们希望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希望能唤醒群众。今天,青年人来到“惺亭”,多半会赞叹这里碧草如茵,绿荫如盖。亭边的凤凰树,每年夏秋还会开红色的花,少男少女会在芳草里拾掇树上洒下来的果实,那是朱红色的被称为相思豆的小粒。但是,很少人知道“惺亭”与“6·23惨案”的联系。只有知道底细的老广州人、老中大人,才会想象那散落在草丛里的红色小豆,何尝不也象征着烈士们洒下的血花!
近百年过去了,白云苍狗,我切望,老广州人能把“毋忘此日”的惨痛史告诉子子孙孙,牢记“弱国无外交”的历史经验;我切望,“惺亭”上挂着的大钟,能敲醒这里的年轻人,牢记“文恬武嬉”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