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散发东莞历史的体香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3-06-25第DA10版 作者:郑子龙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6-28 阅读量:

王俊桦,莞城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

在人们印象中,文史研究者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不足三十岁的王俊桦对文史的投入让人惊叹。“纯粹是兴趣,跟工作无关。”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他,爱上东莞文史书籍的收集与阅读,最初源自追寻他们王氏的族谱。之后王俊桦以此对跟东莞文史有关的书籍做了发散式收集和阅读。目前他藏有图书达5000册,尤其以东莞县志、镇志为齐全。

兴趣溯源:王氏族谱打开文史阅读之门

自幼喜爱历史文化的王俊桦,高考时把历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上大学前,父亲嘱咐他,好好学习历史的同时,留心寻找散失的王氏家谱。寻找族谱,是王俊桦第一个关于东莞历史的任务。最初,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处查找,未有所得。2006年,王俊桦上大二时,无意中从东莞本地一份报纸上看到他们族谱名为《圆沙王氏家谱》。“豁然开朗,以前不得其法,一直以为是东莞王氏,索引不准确,查起来难度很大,因为东莞还有厚街王氏、石排王氏等。”

得知了具体谱名后,王俊桦很快就查到他们王氏的族谱,一份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图书馆,一份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到了香港大学,真的找到了这本家谱。可惜香港的图书管理制度严格,同一个借阅者无论拍照、复印都不允许超过原书的三分之一。王俊桦去了很多次,终于把家谱拼全,带着完璧归故里。

书痴之路:3000元买套民国版《东莞县志》

历史研究,必先有历史资料,收书、读书就成了头等大事。王俊桦从读大学时开始买书,每个月坚持从伙食费里挤出200多元买。大学期间,开始用零用钱买书。新书太贵,就去掏旧书。那时候,逛旧书肆成为他每周的消遣。旧书便宜,可是旧书摊的环境都比较脏乱,旧书都是一摞一摞的堆在地上。要想找到心仪的书,必须亲自动手,从书海中掏掏看。也是在旧书肆,王俊桦找到了很多东莞的书籍,只要是零花钱够,他就会买下来。

参加工作以后,研究收藏东莞相关书籍依旧是他最大的兴趣,只是休假时间太少,不能再回到经常去旧书摊淘书的岁月。但有了收入,他转为收集东莞相关的线装书、民国史、港台书以及地方志。这部分的书价一般都偏高,就算淘到书,经常也买不起。有时,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得起一套或两套书。

王俊桦的房子还没装修好,书柜都堆在客厅里。进门时,不熟悉的人还以为是鞋架。“从我2009年毕业开始,一年一个,连续四年买了四个,不过也早满了。”王俊桦说常用的书才放这里,有1000多册,还有民国线装书、古籍等五六百册,另外的装在箱子里,加起来共有5000册左右。

打开靠窗口的书柜门,可以看到崇祯、康熙等多种版本的《东莞县志》,也有东莞最早的志书《天顺东莞旧志》。尤其难得的是一套五本的民国版的《东莞县志》。“这是台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的,花了3000多元在网上淘到的。”此外,王俊桦还藏有东莞各镇区志书,以及经贸、交通、水利、农业、教育等行业志书。

书亦有道:慢慢琢磨出选书护书的门道

王俊桦读书甚博。张其淦的《东莞诗录》是他的最爱,不过他读诗是“以诗证史”。“该书没有收入明末著名诗人李觉斯的作品,一开始我不解,后来查阅史料才知道编者张其淦的张氏家族与其人李氏家族有恩仇。”难怪东莞有谚语:“李嫁张,不成双;张嫁李,无后尾。”在王俊桦看来,史志是官方的,有些记载简略甚至偏颇,但文学作品的描述往往可以补充这种缺憾。

书多了,王俊桦慢慢地琢磨出了选书、护书等各种门道。“以文史类看,中华书籍、上海古籍、三联等出版社最佳,浙江古籍、江陵刻印、社科院等为次,省内的,广东人民勉强可以,其他的基本不收了。”为了腾出地方,选出不要的书籍,论斤卖掉,因为买书太多,他曾经在今年1月份时论斤卖掉几百斤。“都是一些版本不好的书,包括成套的《四库全书》。”而古籍或珍贵的书,他全部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王俊桦指着一套《学蔀通辨》说,这是明朝陈建所撰。“品相很好啊,可以算十品。”为了保护这些书籍,他自己学会了简单修补,还买了紫外线灯定期杀虫。“读大学时不注意保存,把一本被虫蛀了的书跟其他书放在一起,结果全坏了。”

声音

希望东莞能出现一个爱好东莞文史的圈子,以便互相交流。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