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访者: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采访者:吴小攀[羊城晚报记者]
普及学术应该鼓励
易中天对历史有他自己的理解,下过工夫,他所取得的成果、所走的路,无需国家财政拨款,没有违反法律和善良风俗,因此,对他走的路应该尊重。
作为一位学者,表述方式更考虑学术界以外的受众,未尝不是好事。原则上说,所有学问既有严格依从学术规范来做的一面,也有让学术界以外的受众接受的一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行有余力,向学术界以外读者普及学术知识,应该鼓励,但很多学者未必有这个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公关沟通即兴发挥的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
现代人对三国的了解肯定对唐代人更多,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化的阅读趣味还是要以肯定为主,即使通俗化的历史里存在不一定正确的历史事实或历史观,也不要紧,受众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纠正。
当然,作为公众人物,易中天也许比一般学者走得更远,就像名演员、名作家一样,会受到更多批评。既然出了名,收了比较高的报酬,也要有雅量,犯不着一听到批评意见,动不动就怒气冲天。严谨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学者们对历史的信口开河。
可以批评无法阻止
个人修史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轻易否定官方修史。中国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个人写成的,虽然司马迁可能利用了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个人修史比较自由,但一般人没有司马迁的才气和地位,仅搜看材料一项就可把人累死。尤其是现当代治史,涵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以个人的力量修一本通史,可能有个人的见解,但具备这种能力的很少。当然,历史的写法本身就有多种,要允许百花齐放。
1949年以后,较多集体编史,虽然也有个人写史,但也基本是编的,从材料、写法、观点到结论都是差不多。改革开放至今,个人写史又开始大行其道,只要不是国家投放巨资,而是走商业路线,那个人写史就无须论证,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善良风俗,别人不喜欢可以不读,可以批评,但无法阻止。这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出版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