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华佗事久长,药囊应有新文章。家医杂志春霖里,栽得杏林荫八方。”
“中山医道著千卷,岭南春风到万家。”
这是作家秦牧和诗人贺敬之用来形容《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的诗句。2013年是《中国家庭医生》杂志创刊30周年。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保健类发行量最大、1997年在世界行业杂志排名第11位、连续20多年发行量超百万的著名科普杂志,《中国家庭医生》以其严谨科学的态度,实用可读的内容,雅俗共赏的风格和热忱奉献、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成为中国医药科普期刊界的一大品牌。30年时光已逝,回首往事,杂志创刊人年逾80的中大老校友关勋添眼泛泪光,感慨万千。
创业篇:豪情敢为天下先
30年前的一天,附属医院的一位内科老教授在参加晨练时心脏骤停,纵然旁边有学过急救的高年级医学生,可老教授最终还是因抢救不及时而逝世。时任职于校刊编辑部的关勋添老师闻讯后震惊了,并萌生了创办杂志普及健康知识的想法。机缘巧合之下,关老师与前来联系工作的广东科技出版社编辑一拍即合,《中国家庭医生》由此诞生。
创刊伊始,关老师面临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也不无道理:当时国内有很多同类杂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已创刊的《大众医学》在当年发行量已达上百万,再办一本医学科普杂志,估计难以突破;编辑部十多个人要负责五种杂志,编辑力量远远不够;管财务的一位同志甚至提出,杂志卖不出去时经济上的亏损将是毁灭性的。但是关老师认为办出特色就一定会有市场,他向《新医学》编辑部借款十万元,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有亏损,由他一人负责,承担后果。
多年后,关老师感慨,《中国家庭医生》得以创立,关键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这种大胆而不完美的经济承包方案,若不是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概一早就被扼杀在襁褓之中了。
定位医学顾问,终成生活挚友
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杂志社制订了准确的办刊宗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家庭;及良好的编辑定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杂志设立了“专家门诊”、“生活中的医学”、“柯大夫信箱”、“心理与性爱”等栏目,担当起医生和患者间的沟通桥梁。没想到,柯大夫信箱读者的咨询信件如雪片似的飞来,连续多年,每月的来信甚至可以装满几个麻袋。为了确定亟需解决的问题,编辑们当期往往要读上几千封信。同时由两位有临床经验的老编辑专职负责信件回复,并聘请临床医生帮忙。
创办之初,刊名是《家庭医学》,但出版社的发行科长提出将“学”改为“生”。一字之差立刻为刊名平添了许多亲切感,编辑们也力争将这种亲切感带入到文章中去。在编辑工作中,有时只是为了取一个亲近读者又抢眼球的标题,编辑们都会进行十分激烈的辩论。
关老师谈到,自己有时会把标题拿给亲朋好友看以预测读者的感兴趣程度,而拿到好稿子时还往往会自得其乐,甚至笑出声来。作为科普杂志,《中国家庭医生》遵循的是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因此内容上的严谨求实是编辑们从来不敢丝毫懈怠的。“我采访胡一大(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吴兆苏(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等专家时,他们说‘你们杂志办得很不错’、‘你们写的东西很靠谱’等……有专家在审阅采访文章后回复:‘你们的编辑很有功底,对医学的把握很到位,不像一些报纸媒体,总是曲解我的意思。’”编辑回忆道。
而这份严谨求实的背后也镌刻着一些特别的身影:1985年,彼时还是附属医院主治医生的肖杰生、黄如训、陈国伟、陈述枚(现为我校附属医院教授)应邀加入了《中国家庭医生》的编写队伍,不仅写稿还主动组稿、审稿和改稿等。
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陈国伟教授回忆,自己作为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人们对医学知识十分匮乏,即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如果人们不知道对疾病的自我防治保护,医生看再多病人又有什么用呢。他认为有必要创办一本能进入千家万户的医学科普杂志,帮助人们学会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还有好几位医生都与陈国伟有同样的想法。在加入《中国家庭医生》的编写队伍后,就是这份医者之心和医者之德让他们不畏辛苦疲劳,一路坚持了下来。
除去工作时突击撰稿开夜车是家常便饭不说,当时这些特殊的兼职编辑和作者报酬极其菲薄,有时只是一顿夜宵或几元的交通费,审稿费也是以个位数计算的。已故的肾病学家叶任高教授和附属三院原院长、传染病学专家肖杰生教授等,为了杂志的撰稿编辑都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正如读者德国慕尼黑生殖中心访问学者张锦秀说的:“贵刊是国内档次很高的刊物,我读大学的时候图书馆有《中国家庭医生》,一直是借阅最多,最受欢迎的刊物。”
勇闯知识禁区,一飞冲天响绝
介绍性知识,是杂志的一大突破。80年代,我国很多群众包括不少知识分子几乎都是性盲,编辑部经常会收到有关两性问题的咨询信件。经过讨论,杂志社认为性幸福是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为读者起见,可以从介绍性生理健康入手做探索性的先导,创办“心理与性爱”专栏。没想到的是,一方面读者的热烈反响令人大出意料,另一方面杂志也感受到沉重的舆论压力,甚至有人将整套杂志寄到中宣部,有关部门还组织了专家进行审查。但最终,杂志社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压力,将宣传健康性知识的理念坚持了下去。正是凭着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杂志不断破旧立新,迎来了一次次事业上的拓展腾飞。
《中国家庭医生》创刊之初为不定期出版,第一年只出了五期;第二年改为双月刊,正式交付邮局发行;第三年,改为月刊;2001年,改为半月刊;1986年,《中国家庭医生》月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并持续至今。最高时,杂志发行量曾接近300万份,在全国科普期刊中居第一位,在世界行业期刊中排名第11位。
30年来,《中国家庭医生》载誉不断:“广东省十佳期刊”(1991年),“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1999年、2003年),中国期刊协会“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奖(2009年),首届“南粤出版奖”(2013年)等数十项奖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呕心沥血的付出,是创刊伊始以来秉持的热切的社会责任感。
不管创业如何艰辛,杂志社始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定地在信念之路上跋涉。他们不仅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骄傲,更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和缩影。
奉献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调和医患关系,构建信任桥梁
在读者和患者心里,《中国家庭医生》是值得信赖的健康顾问。一直以来,杂志以严谨科学、中立正义的姿态赢得了众多读者的信任,成为了调节医患关系的润滑剂。CT该不该照?药该不该继续吃?昂贵的医药费是医生为了赚钱还是真的有必要?读者们总爱打电话到杂志社咨询。直到编辑部给出确切的答复才安心,有的读者在咨询后意识到是自己有错误时,还会打电话到医院给医生道歉。
杂志还经常举行专家咨询、义诊活动,健康讲座,大型公益活动,他们走进公园、社区、农村医疗站,走到职业病发高危人群中去,甚至远赴灾区赈灾的第一现场,为读者和患者送去服务和关爱。1998年湖南大洪水肆虐期间,杂志社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携赈灾药品和相关医疗器械前往重灾区,为灾民们带去能生产“消毒水”的机器,以方便民众给碗筷等日常用品消毒,对预防“逢灾必疫”起到关键的作用,受到广泛好评。
在消费者眼里,它也是值得信赖的形象代言人。由于品牌的号召力和知名度,很多保健类产品生产商都希望能把广告投放到《中国家庭医生》上来。但编辑部严把质量关,陈跃龙社长说:“我们要对得住良心,要对得住读者对我们的信任。”朴素的话语背后折射出杂志社一贯的追求和坚守。
患者心声:
“我患病至今53年,累计服药10年左右,是《中国家庭医生》给了我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我才能自1989年至今23年基本不服药。” (洪涛)
“《中国家庭医生》是慈祥的医者、无价的瑰宝,凭借仁爱温暖世人,以无尽赤忱传递健康信息,解惑幸福的迷津,诊治身体的病痛,医疗心灵的创伤,闪烁着人性道德的光芒!” (严国芳)
“恰好刚寄来的《中国家庭医生》上有这样一句话:‘……医学家发现病人中风后若一年内不复发,有50%的几率能生存5年。’我一遍遍高声朗读给父亲听……我跟父亲拉钩约定:一起努力,一定要活过5年!” (倪虹)
发展篇:而今迈步从头越
杂志社几迁社址:从一开始的中山大学北校区(原中山医科大学)期刊楼,到后期的体育西路东洲大厦,再到现在的天河北祥龙大厦。从老区老楼到商务区大厦,一旧一新之间是杂志社30年的沉淀,也是杂志社30年的发展。迈入新世纪,杂志社面临着双重的转型挑战:一个是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型,一个是向新媒体的转型。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写字办公楼里,《中国家庭医生》准备再次启航。
活力新媒体,漫画丛书齐出击
林宇,新媒体部的80后编辑,来自华中科大。今年是他来到杂志社的第六年。虽然他是个医学生,但在新媒体部他常做着“不医学”的活,比如,看动漫。不过这个动漫可是《中国家庭医生》独具特色的新产品。当年,健康动漫就是喜爱漫画的他的金点子。2010年,杂志社借国家和广东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春风,抓住契机向广东省申请专项资金成功立项后开始创作健康动漫,并注册了“HOCA健康漫品”商标。至今这一商标已有10多部作品,130多个动漫人物,在腾讯、有妖气等主流漫画网站上登出后点击量过百万。
像其成员一样,新媒体部很年轻,但杂志社对新业务拓展是在新世纪初便开始的了。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无纸化阅读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杂志社成立新部门以发展《中国家庭医生》主刊之外的业务:如发展策划部、丛书编辑部、企业发展部等,这些都可看作新媒体部的旧名字。而今,新媒体部用其特有的生命力,为有着三十年文化底蕴的杂志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以前,杂志社的编辑们几乎清一色医科出身,新媒体部就大不一样了。在这里,来自文科、工科、医科和艺术的工作人员谈天说地,集思广益。就拿漫画制作来说,每次动漫组稿前商讨故事内容时,大家都会给出各具专业特色的意见:学文的说近来什么样的动漫火、学医的说什么样的内容该做一做等等。即便是漫画,编辑们也不敢怠慢了“科学性”这位老前辈,在终稿的时候,他们会根据医学专家的意见、在平衡创作初衷下做出合适的修改。
新媒体团队的工作当然不仅如此:健康小贴士类的短信订制、健康相关的彩信手机报、彩信电子期刊与无线城市等手机业务的跟进和微博、网站与电子期刊等互联网宣传的维护,这些80后的编辑们可是一个都没落下。在窗明几净的写字楼内,在一个个普通的格子间,灵感跃成了一份份好策划,思维迸发为一本本好读物。
2007年,杂志社拓展了丛书业务:一是以专家教授为中心的系列丛书,由钟南山院士审阅的《生命救助手册》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二是与医院合作的系列丛书,如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合作的“儿童完全健康宝典”,看病流程和相关信息都在书中,有了它,什么病挂什么样的号、哪个科室有哪些专家坐诊患者能一清二楚。2009年,杂志社实现数字出版,开始为大公司定制生产有针对性的企业内部健康读本。
新媒体部是杂志社新的生命力所在。负责人周昆介绍,新媒体部的目标是整合资源向移动互联网健康领域发展,并形成医疗产业:每当想起日常生活健康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中国家庭医生》;当他们环顾四周时,也能发现值得信赖的《中国家庭医生》产品。
犹如它的青春成员,日新月益朝气蓬勃的新媒体部正不断地尝试着创新和超越,焕发着无限年轻的生命力。
结语:
30年的风云激荡,《中国家庭医生》以直面时代和自我超越的姿态,实现了一次次的蜕变和羽化。“它展现了时代精神、广东精神和中大精神的契合,”在创刊30周年庆典上,校党委朱孔军副书记说:“《中国家庭医生》充分体现了中大人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梦想,她充满着创意和进取,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对于未来,陈跃龙社长希望在减缓纸质媒体衰退、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杂志社能找到稳妥的发展方向,并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下去,延续其健康服务理念。受到许多忠实读者的鼓舞,黄绮生总编笑言希望《中国家庭医生》继续红下去,能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医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编论:品牌成就梦想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得益于中大和中大医科的强力支持,家庭医生杂志创刊30年来,坚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实用可读的内容、雅俗共赏的风格和热忱奉献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将居于殿堂之高的医学知识普及惠及到江湖之远的亿万百姓,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成就了其在中国医药科普期刊界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是一个品牌为王的时代,品牌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是影响力和竞争力,就是软实力和无形财产,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特性。不论是企业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还是教育的一所大学或中学,抑或是大学的一个学科或专业,都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建设。由家庭医生杂志的成功,追忆中大这一中国名校确立的辉煌历史,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呵护“孙中山”这一块金字招牌:由于是孙中山手创,邹鲁首任校长出大手笔,八方延聘,名师荟萃,学术活跃,掀起了中大品牌建设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孙中山逝世的巨大影响和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上世纪2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纷纷出现了以“中山”命名的大学:武汉大学改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改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改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外,还有河南中山大学、南昌中山大学、上海中山大学、安徽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西安中山大学和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等等,可见,中大在创校初期已经驰名中外。
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当下,我们时常听到一种亦喜亦忧的感叹:“现在上大学容易,上名牌大学难噢!”要上中山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更是门庭若市,求之不得,这恰恰道出了人们在面对品牌时往往产生一种瞬间认知认可、求之若渴的神往力量。
中山大学的品牌形象如此瞩目和品牌价值如此之高,既源于创办者的金字招牌和其悠久办学历史积淀的优良传统,也与家庭医生杂志等诸多小品牌的成功密不可分。比如学科建设,我们的生态学、工商管理、哲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等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或国际权威的ESI评价中都是佼佼者,近年来我们还培育了众多的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比如我们的附属医院,在全国医疗界就是响当当的品牌,中山眼科中心还跻身于世界十大眼科医院;又比如,我们在攻克“庞加莱”猜想,建设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研制阿尔法磁谱仪热控系统、电动汽车、“神桥”神经修复材料等科技前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再比如,我们开展的博雅教育,建立的地方研究院,合办的中法核工程技术学院分别成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品牌特色。正是这些成功的小品牌构筑了中山大学这个大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提升品牌永无止境,中大人需要再出发,从中国名校向世界名校进发,发扬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创建学校品牌、维护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品牌的中大精神,以世界品牌成就一流大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