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育人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工作由于直接面向青年大学生,发挥着毋庸置疑的纽带作用。在今天,高校共青团工作既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也恰逢难得的发展机遇,应该也必须纳入学校发展的主流当中,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一、牢记围绕“两个率先”,引导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岁末在广东视察时,给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省第十三次团代会描绘了广东共青团在未来五年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的工作举措。我们各项工作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的要求,深化发展思路,强化工作内容,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途中实现“中国梦”。为此,高校共青团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首先,结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开展工作。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阶段,这就要求共青团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以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三下乡”活动为例,我们发现,今天的“三下乡”已经不同于若干年前。首先服务对象变化了,接触的“农民”已不是十几年前的状态,他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其次“乡”也并不只是代表农村,随着全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城镇的街道、社区甚至工厂都可以成为开展活动的地点。然而我们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初衷没有变,正如我校党委书记郑德涛所要求的,“三下乡”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筑梦圆梦的第二课堂”,要让青年学生抓住“见、闻、行、学、思”这五个社会实践核心内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民情,增加阅历、磨练意志,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不一定再拘泥于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这些传统形式,而应该考虑如何创新思维,让同学们走向社区、走进厂房,甚至可以嵌入田野调查的因素,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为“三下乡”活动注入新的内容。
其次,结合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开展工作。高校共青团工作既要立意高远,同时也要贴近生活。我校许宁生校长多次强调,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术研究的结合,让青年学生在学术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们的工作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现代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心向学”、“善待学生”的“学术共同体”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使其成为指导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大团委组织策划了许多不同类别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研活动以及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外活动,让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学生在不同的平台施展才华。在“人心向学”的办学理念下,环保科技创意、软件创新设计、生命科学营、“医者仁心”医学公益节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走进了青年学生的世界,以学术促实践,以实践验理论。
二、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持久长效的道路
一是要探索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和校区发展思路,量身设计共青团工作。现阶段,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模式。中山大学即有四个校区,每个校区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以新兴学科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因此,我们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结合校区发展定位,有的放矢。在北校区,侧重实践,以赛促学,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中大学生实现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三连冠”。
二是要探索新时期青年学生性格特点,把握和引导青年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组织社会学中有一个“注意力分配”的理论,即认为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其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组织或者个体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注意力分配”而实现的。我们定期发布的《中大青年发展报告》便是基于了解青年的心理动态及其成长需求所撰写的,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把握青年学生的兴趣点,真正服务其所需。中山大学现有100多个学生团体,涉及文学、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科技开发、体育娱乐、创业就业、艺术等各个方面,在校园内形成了一种积聚、传递和扩散正能量的氛围,让同学们浸染其中。
三是要探索工作中的“协同效应”,善于协调和沟通。大学里各个部门的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实践大学办学理念,着力人才培养。但由于部室平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同,难免出现想法不一致、工作方式不一致等情况,这就需要共青团善于把握工作合作中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找准出发点,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探索合作契机,形成合作机制。我校的学生品牌活动“为学校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十大提案征集活动,就依靠学校各个部门配合开展;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更是协调了诸如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以及相关学院等诸多部门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高校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考虑在“一个使命、二个结合、三个探索”中有所作为,引导青年学生“筑梦追梦”,从而实现“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作者系中山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