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子凭“三寸不烂之舌”,一举夺取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桂冠。笔者昨日从中山大学获悉,5月31日,在由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主办的2013年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国际决赛上,中山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郑志凡、郑丹妮、王志明,2012级硕士生王巍组成的代表队勇夺国际冠军,王巍获决赛中唯一的最佳辩手奖。
100多案例中提炼论据
据中大代表队教练、中大法学院老师陈毅坚介绍,“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由国际刑事法院发起,与世界各地的法律组织或大学合作,使用法院的6种官方语言(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举办,是国际法学界重大的模拟审判比赛。4月份在北京的赛事上,中大代表队从境内外15所高校中胜出,并获得赴荷兰海牙参加决赛的资格。
“在模拟竞赛中,中大代表队扮演被害人律师代表的角色”。中大代表队教练、法学院老师巢志雄介绍,被害人律师代表这一角色很难把握。代表队成员观看国外相关的庭审视频,学习被害人律师代表的发言技巧。“我们共准备了100多个案例,从案例中提炼论据争取说服法官。”巢志雄说,他们也一直留意国际刑事法院大法官目前最关注的一些问题。
最短陈述成“最佳辩手”
在最后8分钟陈述中,王巍的陈述时间虽然全场最短,但他的见解却给大法官留下极深的印象,打动了大法官。
“巧合的是,大法官的提问中,暗示他想听到中国代表队对于‘国际刑事犯罪国内妥协解决’的态度,我陈述了我们的看法。”王巍介绍,8分钟陈词中,他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国际刑事犯罪首先违背人道,还有悖法律的公义。大法官对他们的回答非常惊讶,在这个问题上给出的分数也较高。
对于模拟审判竞赛在同学中的影响,王巍介绍,国际刑法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热的学科,参加这样的比赛,将会鼓励更多同学以国际化的眼光看待国际刑法上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