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纪梅(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教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张曦明的世交好友,早就知道她在关门写作,将“行为银行”的教育理念和她多年来应邀作家培训所得的真实案例结合成一本小说。在她写作期间,她陶醉其中,谢绝一切应酬,直到笔者终于见到庐山真面目时,不禁为这部作品啧啧称奇。
随意浏览,字字句句、篇篇故事都反映作者对孩子心灵世界的深刻理解。她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教授以江湖对江湖,以江湖制江湖的智谋与策略,让人们在欢笑、爆笑、搞笑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育。
小说揭示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真理:孩子是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有心理需求的人,而且还会捕捉并利用家长的心理需求、期待进行他们惯用的心理游戏、应对策略,反过来把父母玩于股掌之中。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其实从娘肚里就有思想、有表情、有动作。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想要父母抱时,花招还不少。不想上幼儿园时,策略也很多。毫无疑问,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熟的过程。故事里的人物像“滚地爸”、“妈博士”、“银行行长”以及各种事件如“家庭例会”、“赏罚细则”、“行为记录”等,无不表现出作者的教育策略和效果。
尽管行为银行教育法实施的原则是父母子女平等赏罚和相互赏罚,但就赋予子女赏罚父母的权利来看,这是一种独特、大胆的创新教育法。
其一,她一改以往父母责罚孩子有绝对权威的惯例,让孩子决定对父母的责罚选项和程度,其心理规则在于让孩子负责,让孩子获得反面教育,从而自我矫正。
其二,让孩子监督、管理、决定赏罚家长的行为,目的在于让孩子在管教长辈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应用学校的正面教育知识,实现自我教育。孩子从中学会如何鼓励、批评、分辨正误、识别真善美。此外,在家长和孩子的行为记录方面还有一条让人称颂之处,父母记录的是自己该罚的不当行为,孩子记录的则主要是自己该获奖的行为。这样,孩子不断受到自我激励和家长鼓励,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学习的投入与进步产生成就感,又可以形成“成长记录”,作为今后的人生记忆。这种记录与自我评价还有一个功效,孩子对家长的良好期盼信息的传递也有利于关系的良性发展。这种教育方法真不失为一绝招。
其三,孩子的自我罚款记录与评判还包括自己认为不当的行为,也是培养自我监督、诚实、坦荡、是非分明意识的好习惯。
最值得一提的是,让孩子在一赏一罚的理财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作规划,也为后续的教育开销筹集了一笔良好成长的资金,可谓一举四得。
附:行为银行创始人张曦明老师与陈雁茵博士与广东狮子会共建的公益网上亲子学校——“行为银行大学堂”现已上线启用,http://blog.sina.com.cn/behaviourbank
《小行长斗智纪》(随书附赠《小行长成长录》《“提高学习效率游戏”秘籍》)
张曦明 [英]陈雁茵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08661-3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