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禅宗六祖故里新兴县迎来了一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主办的“宗教、慈善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新兴县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召开。与会专家们热烈讨论了宗教公益如何参与现实社会建设等相关问题。
新兴禅文化成为会议热点
“宗教的意义,既在于普世精神与人文关怀,也在于与地方的关联和互动。”新兴县的禅宗文化与此次学术研讨会议主题非常契合,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出生地与圆寂地。在当地的六祖文化中,“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作为一种宗旨生动地表明了这种宗教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往往以慈善的形式来体现。
2012年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确认了宗教与慈善之间的传统联系。这被学界认为是宗教慈善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的主题演讲,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宗教的慈善精神来源,以及这种宗教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他指出,现代社会诸多领域价值的迷失,都出自于自我的迷执,而自我的迷执则源发于近代自由主义。过于追求个体利益造成了没有责任感、无所畏惧的思想状态,从而引发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他介绍,发源于古典哲学的社群主义出现与自由主义进行抗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而佛教等宗教思想中也有相似的破除个体自我、回归善性的表述,成为宗教的慈善精神的源泉。
宗教慈善从救济走向服务
在学术研讨会上,15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的专家,充分讨论了宗教、慈善、民族等与地方社会生活的互动影响,并提出了如何促进宗教慈善在社会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
“过分强调‘财施’,不利于宗教慈善的展开。”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夏志前提出,佛教的布施中财物的捐助只是宗教慈善的一种。如果宗教的公益事业被简化为单纯的“出资”行为,难以发挥出更大的在社会慈善领域的积极作用。
而南开大学的袁同凯教授也认为,佛教慈善组织分为“救济型”、“弘法型”与“服务型”,目前大多数的慈善组织属于“救济型”。向“服务型”的专业化佛教慈善组织转变,是当前慈善组织发展的关键。
多位专家提出,成立宗教慈善基金会,实行科学管理,走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是推动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法成法师也透露,广东省佛教协会刚刚成立了专业化的佛教慈善基金会,将探索更专业化的宗教慈善发展之路。
三大平台弘扬六祖文化
云浮市政协主席黄达辉介绍,目前新兴县已经构建起了禅宗文化与现实社会进行互动的三大平台:六祖慈善会、六祖文化讲堂、六祖文化中山大学研究中心。
他认为,“宗教、慈善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能够弘扬六祖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有利于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提高六祖慈善会的正能量。
精彩的学术主题演讲令现场听众深有感触。甘培郁是新兴县六祖慈善会首批志工中的一名,经常进村入户核实救助人员情况,保障了慈善会救助金公平、公正地使用。他告诉记者,这么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是第一次参加,专家们的高水平理论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开展好志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专家圆桌: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为新兴的社会管理提供思路?多位与会专家支招
“用禅文化调解社区矛盾”
新兴县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诞生和圆寂之所,也是《六祖坛经》辑录之地,禅宗文化深植民间。本次研讨会期间,南方日报新兴视窗编辑部邀请多位与会专家,圆桌纵谈禅宗文化对新兴的影响和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启示。
■ 访谈嘉宾
陈志明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朱健刚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
夏志前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宗教所所长,副研究员
江 泓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宗教所副研究员
新兴是禅文化的发源地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为何会选择到新兴来举行此次研讨会?
朱健刚:这次研讨会,我们酝酿已久,原来的计划就是希望在田野中召开,就是说一边开会,一边进行田野考察,提出一些看法。机缘巧合,前段时间中山大学与新兴县六祖慈善会发起成立了“六祖文化中山大学研究中心”,给我们选择新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我们觉得广东的特色文化就是禅宗文化,而新兴正是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我们了解到,新兴也非常重视对禅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已经构建起了六祖慈善会、六祖文化大讲堂以及六祖文化中山大学研究中心三大平台。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宗教、慈善与地方社会”也跟当地的资源非常融合,所以就决定在新兴召开这次研讨会。
南方日报:新兴的禅宗文化带给您什么样的印象?
夏志前:新兴是禅宗六祖出生、圆寂之地,有国恩寺、藏佛坑等丰富的禅文化资源。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新兴,自上而下,不管从官方到民间,还是从寺庙到社会,都能清楚地看到“六祖”这一符号,这就是六祖信仰。六祖信仰对当地群众的生活及村风民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六祖文化是新兴的主流文化。
禅文化已经渗透日常生活
南方日报:禅宗是内容比较玄妙的思想,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禅宗文化的痕迹吗?
陈志明:禅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种思想,是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惠能提出来的“无”、“空”等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天,这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到底什么是六祖文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指六祖思想,应该还包括六祖的故事、民间的信仰等等。
其实,六祖思想还是对佛教思想的一个深入解析,它一句很简单的语句,都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这是对整个佛教的一种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地民间有什么影响,我们很难估计。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一些学者、思想家就非常感兴趣去研究这种思想。
江泓:我觉得禅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不过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完全体会出来而已。优秀的禅文化是完全可以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
禅文化在古代的体现和现在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它跟禅宗初创时期的风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原始的禅宗思想、禅宗寺庙的风格,都是属于简约化的。
由于许多客观的原因,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很多禅宗这种“简约”思想,也慢慢渗透到百姓的生活中,像当下的“禅茶”、花艺、禅乐、书法等都渗透着禅的元素。
禅文化到底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多少份额?我觉得是比较多的,但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的比较少。例如,我们平常去禅宗的寺庙,到底是去体会禅宗文化抑或是佛教的其它一些文化,很多人还是难以分得清楚。我们将通过不断挖掘、宣传禅宗的优秀文化,使之普及到群众中,对促进社会的管理将能发挥重要的意义。
禅文化可促进社区和谐
南方日报:有管理者提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禅宗文化中的哪些理念可以为我们的社会管理提供营养?
张小军:这种提法主要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些地方环境破坏、社会道德丧失等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里,我们如何去化解?我觉得,传统文化里也存在着一些普世价值。基于这些普世价值,可以把包括禅宗文化、佛教思想、宗教里的一些概念等等,与我们的政府管理、老百姓生活相联系在一起。
这次研讨会,我们也讲了一些围绕“善”、“爱”的概念,这也是普世价值。善、爱,在各宗教中是相通的;惠能的思想,很大部分也与佛教其它宗派的思想相通。作为社会管理者,要把这些好的、积极的思想,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引导人们朝好的方向去做,社会上的很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或缓解。
南方日报:2012年,新兴县成立了六祖慈善会,它是以禅宗六祖文化为依托的慈善组织。除了做救助等公益事业,六祖慈善会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朱健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禅宗文化可以推动很多传统的慈善组织,融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建成像六祖慈善会、六祖大讲堂、六祖文化研究中心等这样的公益平台。我觉得六祖文化中山大学研究中心可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把禅宗文化的思想归纳总结,与现代社会接轨,将六祖文化思想融入到当今社会和群众生活中。
地方可以培育一些接地气的宗教公益组织,依托传统文化,引领这些组织发挥好它的资源和影响力,把事情做好。
这些慈善组织能够凝聚社区,通过一些慈善行为、慈善活动,来化解社区的一些矛盾、不满,或者紧张关系。禅文化主张平和的心态,如果把这一思想渗透到社区中,足以令社区更加安祥和谐。它还可以提高公民的公益素质。大家学习一套文明礼仪,拥有谦和的心态,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这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我觉得六祖慈善会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大力组织义工团队,推动义工文化;第二,兴办六祖大讲坛、六祖文化书院,但要避免单一化,避免只讲六祖,应该包括宗教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第三,努力推动社区公益、社区慈善,关注身边的鳏寡孤独者,推行社区关怀。
弘扬禅文化重在软件
南方日报:新兴正全力打造“中国禅都”,您觉得地方政府弘扬禅宗文化,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朱健刚:六祖慈善会可以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可以鼓励民间的人士,筹备民间的资源,针对社区的普通人办一个社区大学,做些艺术修养、人文历史(哲学、宗教等)、生活技能(如插花)的教育。大家都可以来这里学习、了解。要把它办成有特色有价值观的大学。
也可以做社区调解,让基层干部学习、掌握禅宗文化的一些道理,做社区工作尤其是在进行调解的时候,可以用这些道理来跟居民去讲。
弘扬禅宗文化不能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旅游资源,而要回归它文化的本身。建议地方政府把禅宗文化深入挖掘出来,组织专家学者,整合一套完整的禅宗文化,同时跟现代社会接轨,打造特有禅宗特色的寺庙建筑风格,把握好六祖文化的精髓,把“善”、“爱”等文化体现出来,让六祖文化真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修建庙宇可以把现代的观念和过去的观念和风格中好的方面保留下来,同时把一些未来的观念融纳进去,打造一个全新的寺庙风格。
寺庙需要吸引一些得道高僧前来修行、传道。在北京市,有一些很简陋的寺庙,但寺庙里有一些很出名的高僧,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同时,我们应该形成、完善寺庙功能,增加相关配套设施,改善周围的环境,做好寺庙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提高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规划,包括寺庙的建筑风格等。
专家精彩观点
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
佛家所说的“缘起”、“因缘和合”,在儒家的视野下就是社群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人离不开社群,社群造就着每个个人。社群的终极源头是天地宇宙,人也离不开天地宇宙。因之,人对社群、对天地宇宙怀有敬畏与感恩之情。从敬畏感恩中,即可以引伸出人应有的道德责任与思想信仰,成就我们对他人、社群乃至大自然的无限之爱。
夏至前(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宗教所所长,副研究员):
从思想观念上看,慈善是佛教自身传统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功能上看,慈善是佛教济世利人的重要方式。佛教的“布施”,既是其宗教修持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和为社会服务的方式。问题在于,作为慈善行为的布施,逐渐偏离了佛教慈善观念的本意,沦为世俗意义上单纯的救助活动,从而无法突显普渡众生的佛陀本怀和佛家智慧。
朱健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
人间佛教的兴起是台湾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台湾人间佛教关于“人间净土”的话语和实践的建构,一方面推动了台湾社会伦理的重建,提升生活品质,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信众远离民主政治,难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段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讲师):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大特质,不仅映射出全球语境之下的人、物、资讯的迅速流动,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沟通、交流乃至社会动员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佛教的传播以及相关活动,不再局限于寺庙,而被更加自由、灵活地置入了网络世界,同时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构建出新的桥梁。
袁同凯(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由于本身能力不足以及外在环境的限制,许多佛教慈善组织目前还处于救济型阶段,即以单纯的财物救济为主,缺乏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方式。佛教慈善组织如果继续固守现有的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既不利于促进组织的专业化,也不利于实现组织的独立性。因此,由救济型向服务型慈善组织转变,实现组织的独立性和专业化是当前慈善组织发展的关键。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在汉族移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推广和普及下,加上中国宗教政策越来越宽松,促使彝族宗教向世俗化发展。在彝汉两族互动中,彝族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冲击,其传统宗教观念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生涵化现象。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没有国家的强制下,百姓们有一个他们自己对国家的理解,人们可以在共享的文化场中,获得彼此之间以及国家的文化资源,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同时也将象征互动的结果传递给国家,进而改变国家的行为方式甚至制度结构。
林志刚(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教授):
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