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国梦——青年文化英才系列访谈
一开口,林慕华就幽默地说:“我是一个人参选,两个人获奖。”原来,当今年3月省委宣传部对外界公布入选的24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名单时,林慕华已经有了3个月的身孕。
虽然年纪轻轻,但这位“80后准妈妈”已有多个头衔:广东商学院“卓越青年教师”校长特聘教授、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特聘)、广东商学院“授课优秀青年教师”……
在学术上,林慕华一样收获颇丰。她主持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等5项课题,参与了17项国家、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她还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
对于这些成就,她只轻描淡写地归功于“我很享受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学生的状态。”2005年,顶着“南粤优秀研究生”的荣誉毕业,林慕华开始到广东商学院任教。同时,她师从中山大学马骏教授继续读博士,主攻人大预算监督方向。她跟随老师和同学,展开了长达6年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调研。她利用寒暑假空闲时间,走南闯北,足迹遍及河北、云南、甘肃、黑龙江、武汉、温岭、珠海等省市,走访了多个人大及政府部门,积累了上百万字的调研访谈材料。去年,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中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预算监督研究》的论文。
眼下,林慕华与马骏教授所带领的公共预算研究团队一起,正在做面向各地财政部门的中国预算改革10年评估。
? 对话
南方日报:你怎么理解中国梦?
林慕华:梦想有大有小,放到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小梦想和大梦想。不断努力,就会离大梦想越来越近。每一个时代的年青一代,都应该承担自己这一代应该承担的责任,要努力去扮演自己在不同时期的角色。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人大预算监督这个领域做研究?
林慕华:首先,我不喜欢关起门来做研究,一直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更加接地气。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老百姓更好地了解预算,同时也告诉政府管理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我想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促进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其次,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告诉我,做一名研究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对老百姓有贡献的研究才是好研究。虽然2005年的时候国内学术界关注人大预算监督的学者并不多,但我们都坚信,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值得好好钻研。
南方日报:你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林慕华:当然。虽然不如意的外部条件还是有。但我能走到今天这步,与整个社会环境提供的帮助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对人大预算监督的大力支持,没有各级人大对预算监督的重视,没有中山大学这么多年来对我学术方法的培养和学术品格的塑造,没有广东商学院给我提供的宽松和自由的发展平台,我的很多研究都做不出来。
作为一名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正如导师在其所赠书中对我的寄语:“修身治学,至善至美。”我一直以此作为鞭策,希望自己能坚守学术追求,潜心做好学问,努力朝着“至善至美”的目标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