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袁秀賢廣州十四日電】近日,中山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聯手研製出一種「蚊子疫苗」,這疫苗本是昆蟲身上的一種細菌,注入蚊蟲中即可阻斷瘧疾傳染人類,且可在蚊蟲中代代相傳。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上,下一步將在廣東檢測應用,有望更有效控制登革熱傳播。
據中大─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介紹,蚊蟲是如瘧疾等蟲媒病的傳播者,僅在2010年,瘧疾導致全球2.19億人受到感染,66萬人死亡。對於此類蟲媒病的控制,傳統方法是用疫苗、殺蟲劑等,但此類嚴重感染病大多發生在貧困地區,當地人民往往無法負擔這些方法的成本。而且,蚊蟲對部分疫苗已產生抗體。
據介紹,中美科研團隊找到利用胚胎顯微注射技術,給傳播瘧疾的重要媒介斯氏按蚊注射一種名叫「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使其與蚊蟲形成穩定的共生關係。這種細菌的作用類似於蚊蟲的一種「疫苗」,使瘧疾病原體──瘧原蟲無法在蚊蟲體內生存,從而阻止將瘧疾傳染給人類。
粵擬首試疫苗
目前,中美科研團隊已成功地使斯氏按蚊攜帶上沃爾巴克體並擴散至整個蚊蟲種群中。在美國、澳洲、越南、泰國、印尼都已進入現場測試階段,而在中國,目前這一項目正在等待國家農業部的審批,通過後將試點。未來計劃10年內在100個國家和地區運用這項技術。
據悉,廣東每年8、9、10月是登革熱發病高峰期。廣東省科技廳對這一研究非常重視,希望這一研究技術未來用在廣東控制登革熱和農業害蟲方向上,還希望能用此技術研製符合環保理念的微生物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