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的研究显示可利用蚊虫作为“疫苗”阻断疟疾等虫媒病的流行,20多年前科学家开始格外关注这一领域研究,这次的成果可说是突破性进展。这也是中大两年来至少第四次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重要论文。
文章指出,利用昆虫内的一种细菌沃尔巴克体(Wolbachia)可以干扰蚊虫把疟疾传播给人类。沃尔巴克体相当于蚊虫的一种疫苗,使疟疾病原体——疟原虫无法在蚊子体内生存,从而阻止蚊虫将疟疾传染给人类。
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指出:此前,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发现利用沃尔巴克体遏止登革热的研究策略,此策略推动了全球以沃尔巴克体为基础的消除登革热及其他疾病的研究。目前,奚志勇团队已成功地使斯氏按蚊携带上沃尔巴克体并且扩散至整个蚊虫种群中。
经过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卞国武教授上万次的胚胎注射,终于使一只雌蚊成功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由这只雌蚊繁衍起来的蚊系经过34代转染后,沃尔巴克体wAlbB的携带率仍保持100%。目前,这个代数还在继续增长。此前,其他研究团队把不同比率的携带沃尔巴克体的雌蚊引入未携菌的蚊群中。在各个案例中,整个蚊群携带沃尔巴克体最多只可达8代。
采用奚志勇教授团队的方法,一旦沃尔巴克体释放到蚊群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次释放了,这使得它比其他方法如使用杀虫剂或人类疫苗更经济实惠。由于大部分疟疾流行区域都是贫困地区,这种控制策略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