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大多肆虐于贫困地区,2010年导致全球2.19亿人受到感染,66万人死亡,但传统控制手段高昂的成本和蚊子不断产生抗体,令过往不少科学家对控制疫情束手无策。近日,中山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手研制出一种“蚊子疫苗”,这疫苗本是昆虫身上的一种细菌,注入蚊虫中即可阻断疟疾传染人类,且可在蚊虫中代代相传。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下一步将在广东检测应用,有望更有效控制登革热传播。
蚊虫“疫苗”细菌造
据中大—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介绍,蚊虫是如疟疾等虫媒病的传播者,仅在2010年,疟疾导致全球2.19亿人受到感染,66万人死亡。对于此类虫媒病的控制,传统方法是用疫苗、杀虫剂等,但此类严重感染病大多发生在贫困地区,当地人民往往无法负担这些方法的成本。而且,蚊虫对部分疫苗已产生抗体。
研究中心在今年出版的第340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沃尔巴克氏体侵入斯氏按蚊种群中并诱导对疟原虫感染的抗性”(下称论文),这对以上情况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奚志勇介绍,如今他们找到利用胚胎显微注射技术,给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斯氏按蚊注射一种名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使其与蚊虫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这种细菌的作用类似于蚊虫的一种“疫苗”,使疟疾病原体——疟原虫无法在蚊虫体内生存,从而阻止将疟疾传染给人类。
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联合研究中心专家、中山医学院教授卞国武得出这一最新科研成果实属不易。他花费3年多时间进行上万次胚胎注射后,终于使一只雌蚊成功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携带这种细菌的雌蚊与未受感染的雄蚊交配而生出被感染的后代,再把细菌传给它们的后代。
将在粤用于控制登革热
目前,中美科研团队已成功地使斯氏按蚊携带上沃尔巴克体并扩散至整个蚊虫种群中。在美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印尼都已进入现场测试阶段,而在中国,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等待国家农业部的审批,通过后将试点。未来计划10年内在100个国家和地区运用这项技术。
虽然,奚志勇称疟疾在全国都并非是严重问题,但下一步该项目仍将在广东进行现场测试。“现在广东没有疟疾,不过每年广州都有爆发登革热。由于广东疾控中心在爆发之际都能开展高强度的灭蚊,疫情没有大规模爆发。”奚志勇说,广东省科技厅对这一研究非常重视,希望这一研究技术未来用在广东控制登革热和农业害虫方向上,还希望能用此技术研制符合环保理念的微生物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