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大09级四川绵阳籍学生小唐看来,五年前最让她感动的是汶川地震发生后迸发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昨日下午,“中国梦·汶川情”汶川灾后重建五周年主题讲座在中大举行。广东援助汶川亲历者、志愿者、媒体代表及四川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一同“回到”五年前的汶川,回顾大灾后重建点滴,对此次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进行了建言。
“今年芦山地震发生后,我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事后证明,这个距离芦山一百多公里的乡镇,经受住地震的考验,全部建筑及设施毫发无损。”昨天,时任广州援建威州工作组组长、广州市国土管理局局长李俊夫动情地说。
2008年8月,李俊夫担任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组长,兼任汶川县城灾后重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前往威州开展灾后援建工作。“我们建房子时用的钢筋比水泥还多!”李俊夫笑着说。而让在场师生动容的是,威州镇有十多户人家世世代代住在高山上,为了让村民们能顺畅下山,广州援建队在大雪中坚持施工,在仅一人通行的山间小道上来回凿路,并在路基下70公分处铺上水管,确保水管使用三十年不出问题。
在现场的互动环节中,有学生问:广东援建汶川的成功经验,可否借鉴到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李俊夫认为,灾后重建最关键的是要“有序”,在重建的过程中,工作组要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安排和统筹工作,做到“立制在前”,制定规章制度。同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到“有序、有力、有效”。
“这次的灾后重建也让我多了些学术的思考!”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麻国庆提到,他认为,灾后重建最重要的是心灵的重建。援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加入社区营造和文化的重新构建概念,“灾后重建要注重对社区精神的呼唤,并且要唤醒文化认同感”。以海拔2000米以上的村落为例,工作组帮助民族文化被破坏的村落重新唤醒羌族文化,让其更具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