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科学报】第三代纯电动中巴东莞上路

稿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5-08第04版 作者:李洁尉 秦昕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08 阅读量:

记者日前从中山大学获悉,由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开发、深圳五洲龙汽车厂生产的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不久前在广东东莞松山湖上路。

据了解,这批纯电动中巴采用“汽车适应电池”的轻量化技术,百公里能耗不到20度电,续驶里程接近180公里,价格控制在40万元左右。

目前,大多数车企普遍采用在燃油车基础上改装的方式开发电动汽车。不过,这种“改装”的技术路线存在售价高、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缺陷。

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宗志坚介绍说:“改装,就相当于用小孩子的胃口(电池)和少年的心脏(电机)来武装大人的身体(传统车身),显然这是不可能造就一个强壮的大人(纯电动汽车)的。”为此,东莞研究院提出变“让电池适应汽车”为“让汽车适应电池”的理念。在电池原始能量难以大幅提高的前提下,重新考虑汽车的结构材料,给电池减负,采用“轻量化+新能源”两条腿走路,使汽车更加节能环保。

不过,要想改变存在了上百年的汽车结构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绝非易事。

据介绍,3年前,第一代纯电动中巴问世时,没有玻璃车窗,时速30公里,功能与场地观光车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纯电动中巴能搭载更多的乘客。第二代纯电动中巴开始使用轻量化结构,时速50公里。第三代纯电动中巴则将时速提高到70公里,并采用“三元结构”,即铝合金底盘、碳纤维笼子及三明治结构外壳,在确保安全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车身重量。经过不懈努力,第三代纯电动中巴终于登上工信部2012年第243号汽车产品目录,攻克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最后堡垒。

破解了产业难题后,研究院需要在设计、制造工艺、应用、推广等环节进行一系列创新,重新打造一条电动汽车产业链,使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真正走出车间、走向用户。

据悉,设计上,研究人员建立了新结构、新能源和新动力的“三新”技术体系;制造工艺上,首创铝合金车架构件的模块化生产和拼装工艺、夹心玻璃钢覆盖件的生产和拼装工艺、关键连接件的制造及装配工艺;应用上,开展镇街区域公交中巴的应用示范。在东莞研究院的带动下,东莞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目前,宗志坚和他的团队正在设计第四代纯电动商务中巴。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